中国象牙雕刻大家是谁?
在当代,能称得上“大家”二字的艺术家,实在是没有几个的…… 于是,我只好把“大家”一词放一放。 想谈的是这样一类艺术家——他们也许不是最出色的,但他们一定是最执着的;也许他们的技艺不算顶尖,但他们的作品却总能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这样的人,在我的认识里有很多。 但这里想写的,主要是两位,一位是潘成桐先生,一位是郭鸣广先生。
潘成桐先生,是我在中央美院附中就读时的校长。他是一位木雕艺术家,他的工作室就在我们宿舍楼的二楼。因为离得近,又都是学艺术的,所以很早就认识,并成为了朋友。 潘成桐先生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他退休前夕(当时还带附中和小学),学校专门为这位功勋卓著的老校长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那是一次空前盛况的艺术盛宴!
他的作品,大多以木雕为主,也有部分牙雕和石雕。题材多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如《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赤壁赋》等,表现手法细腻典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在那个年代,作为学生的我,能够近距离地观瞻这些艺术珍品,实在是一大幸事。很多年后,当我再度回到校园参观时,不禁唏嘘不已。潘校长的作品,大部分都上了陈列柜,成为永久的典藏。仅有几件允许游客触摸的作品前,还常常围满了拍照的同学。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吧。
另一位我想写的艺术家是郭鸣广先生。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最擅长的是牙雕,其次才是浮雕。 我和他相识,是因为我的母亲。我妈妈是一名中医,而郭先生的母亲则是我的外婆。因为家庭的关系,所以我从小就能经常见到郭先生。
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他在香港开办的中式家具店,里面卖的都是他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家具。长大后到香港游学时,果然发现在铜锣湾怡和街50号B铺的临街一角,有间小小的家具专卖店,里面的家具款式确实相当特别,令人过目不忘。
后来,我又到北京求学。虽然离开了老师的教导,但是和老师始终保持着联系。 有一天,突然收到老师的短信,说他要来北京了,想见见我。我当时高兴极了,赶紧买了礼品去老师下榻的宾馆探望他。当时,他已经从清华大学退休多年,来北京是在清华做顾问的时候。我见到他时,他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回深圳。 “老师,您这次来北京有什么事吗?”我问。
“噢,没什么事情……”老师说这句话时,神色略显茫然。接着,他又重复了一句,“我是来送我儿子的。他考上了美国的某所大学。我要把他送到机场。” 老师说完之后,我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一直以来,我在心里都把老师当作年少轻狂时可以一起聊文学、聊历史的益友。没想到,这个年龄比我大一轮的绅士,竟然还有着如此细腻温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