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翡翠要透?
“要透”这个词似乎有点让人费解,是说翡翠透明度要高吗?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透”其实指的是“通透感”,而翡翠的通透感与翡翠的透明度和结构有关。 影响通透感的因素有两个,分别为透明度(水头)和结构。 水头较好时,光线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形成视觉上的通透感;反之,若水头差,则无法形成很好的通透感。
不过,虽然水头是影响通透感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例如,同样为糯种,如果结构比较松散,颗粒间有一定间隙,就会由于结构的原因而在视觉上产生通透感;而如果结构紧密,即使水头好也没有通透感。也就是说,在相同水头的条件下,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一样的通透感。 所以可见,想要拥有好的通透感,既要提升透明度,又要优化结构。
对于天然翡翠来说,优化结构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结构是由晶体颗粒间的缝隙和颗粒本身的粗细决定的,很难改变。要让自然产生的结构变得通透,就需要从改善透明度入手了。而优化透明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洗翠了——通过清洗,去除内部填充物,可以让翡翠的透明度大大提升,视觉效果更好。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部分翡翠,且不能过度清洗,否则会损害到翡翠的内部结构,得不偿失。
除了洗翠外,还可以通过抛光来提升整体的光泽度,同样可以达到提升通透感的效果。不过,这两种方法都只是优化,而非改变玉石的结构,因此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若是原矿石,经过抛光后,可以提升1~2个档次,而若是成品,一般只能提升0.5~1个档次。
在翡翠质量评判中“水”字是很重要的一点,通常所说的“水头足”。足水翡翠,看上去清甜爽滑,通灵水润,非常养眼,所以,市场上好的翡翠要么是色好,要么就是“水”好,“色好”翡翠很直观,只要是能“色”比较容易观察出来,但“水头好”的翡翠就需要从多方面观察并借助一些经验和技巧了,“水”其实就是对翡翠透明度及内部晶体结构的形容,因此说翡翠“水头足”就是对翡翠结构紧密、透明度高的一种褒奖。
“色”与“水”是相辅相成的,透(好的“水”),则是更加“润”,色与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什么“透”的翡翠很美?
我们平时所讲的透明度,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表面光泽,另一为内部光线穿透度,表面光泽,由翡翠表面的品质及抛光品质决定,内部光线穿透度则与翡翠的矿物组成和内部结晶颗粒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当翡翠所受的光照增强时,其表面反射光、光泽也就越强,而内部光线的穿透度同时也越强,也就是说,当翡翠所照光很暗时,它看上去就会略显黑暗,甚至呈油黑状,同时其内部光线的穿透也会受到影响,即看上去不会太透。
为什么翡翠要透?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说的透明(透光性强),是指厚度为1厘米左右样品的透明性,当翡翠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其内部的透明性也将受到影响,一件翡翠饰品的透明性除了会受上文所述的照射光强度、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外,它本身内部的透明性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翡翠中的硬玉等辉石类矿物,都属具有链状结构的钙格子状结构,内部的空隙较大,从而为其它一些次生矿物(如钠铬辉石)的逐步的引入留有较大的空间,钠铬辉石引入的越多,越易使硬玉等矿物的晶格被破坏,而呈非晶质集合体,如透明度好的“玻璃种”中,硬玉已主要为非晶质集合体了,在“芙蓉种”中,硬玉为微晶质,并可见一些细小的晶质粒状物,这样“玻璃种”翡翠对可见光的吸收较少,而“芙蓉种”翡翠对可见光的吸收稍多,因此“芙蓉种”的透明度就不及“玻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