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多子多孙?
多子多福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它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对于农民来说,人口就是生产资料。只有儿子多了,家庭的耕地才能开垦出来,粮食才能种出来,活牲口才能养起来,才能在地主和官府的双重盘剥中生存下来。有儿子才能立长子为嗣,把家业继承下去,并使家族门庭日渐兴旺。有了女儿才能接通亲缘关系,得到亲戚们的相互照应。而清代就是一个非常能够体现我们所一直说的多子多福的朝代。
清代是中国古代生育水平的“小高峰”,是继明初和汉代以后又一人口复增的时期。在清代诸帝当中,康熙皇帝有子女24名。雍正皇帝有子女5名。乾隆皇帝有子女17名。这几位皇帝的后妃们一共为爱新觉罗家族生了46名子孙,比起前面历代帝王可说是极为富裕了。除了乾隆皇帝没有过继儿子外,其余的都过继了儿子。康熙皇帝的本生子只有9人(5子4女),此外从近宗兄弟那里收养了14个过继子,过继子数超过了生子数,所养的最大养子比本人还要大30岁呢!
清代皇帝的子女性虽多,但成活率却很低,成年的更少。按理说,清代皇帝所拥有的女人多,生育的子女也就多。皇帝和后妃们大都是自幼所受的教育比较细腻,且营养状况良好,所生育的子女体质应当比平民优秀。他们所居住的大内,环境当不亚于普通人家的宅院,应该不至于因卫生条件不好而引起孩子们生病。皇帝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还能派御医给孩子诊治病情,更不愁没有好的滋补药和补品。而且清代皇子和宗室贵族的待遇比前代有所降低,他们不用太早操劳朝廷事务,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孩子们的发育和成长。但是,清代后妃所生育的子女成活率和成年的概率却相当低。
除了皇帝和后妃外,清代王公大臣们也都多子成群。比如康熙皇帝的近支亲王多罗敏郡王阿济格的13个儿子(1女已夭)全都是他的嫡福晋钮祜禄氏生的。雍正皇帝的近支亲王多罗和硕诚亲王允祉有10个儿子(3女未详),全都是他的嫡福晋瓜尔佳氏生的,但死得早,只有5子2女成年。
清代妇女生育子女数比明代有所增加,而清代与明代相距不过二百余年,这个阶段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营养水平变化都不大,而女子的生殖能力却普遍比明代增强,这不能不说是满族风俗的功劳。清代妇女普遍多育的原因有二:第一,清代妇女普遍实行“落草就抓”的放任生育。第二,清代妇女哺乳时间短,初育者多在1-2年,续育者仅以月余为止,这既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更会促使母亲过早再次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