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雾如何区分?
学切料看雾,是我这几年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很多人买到的原石都是带有雾的,比如我去年切爆的那块木那黄杨绿色带翠的料子,一开始就是一片雾,但是打灯一打,哇,全是绿啊,而且色还浓艳鲜艳,这种原石的雾其实是最有意思的,因为里面有“意外”,也许切下去就是满绿了,当然也可能切下去是一堆垃圾料……
还有这种水头很好但带有灰色调的原石,也是很有乐趣的,切的时候说不定能出一支高水的手镯,但是也有可能切出一片颜色很淡的料子: 所以看到有雾的原石,我的心情总是很激动的,毕竟切出来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是惊喜也是惊吓……
还有一种雾,乍一眼看不出来,需要用强光手电筒照射,在光线与玉石产生透视效果时才能看清,这就是水头好的表现,也就是常说的“莹光”,这样的料子也很不错哦~ 不过这种只有行家才懂得赏玩,普通人看了只会说“喔,好像真的有水哎……”
雾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颜色的雾,这种雾由具有粒间裂隙的外缘矿物组成,是原生裂隙。由于其内外围的颜色与中心颜色存在明显的差异,较容易判断。
另外一种是有颜色的雾,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后期的物质在一定的压力温度条件下充填到原生裂隙当中,在裂隙外围形成一个颜色包体,即雾;另一种是玉石内部的色根在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沿解理面进行迁移,扩散到外部而形成雾。对于有颜色的雾,在鉴定中应仔细观察,找出色与雾在颜色上的区别,并观察其分布规律,对于颜色发散,色调不纯而且与中心颜色存在明显差异的色团应视为雾。
石纹是翡翠在生成及演变过程中,后期的物质沿内部裂隙、解理面充填形成的包体。在颜色上与内部颜色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石纹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与具有半透明性的深色雾不易区分,主要从形态、对光的反射性上进行区分。雾对光的反射性较弱,呈丝缕状、放射状、透镜状、片状等。
色根是翡翠特有的颜色反应形式。色根在显微镜下观察为细小的柱状、针状暗绿色纤维状绿辉石晶体,颜色较深,有根部,呈放射状、丝缕状分布,根部颜色较深,向外颜色逐渐变浅,色与底的过渡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遮光性,从背面光观察颜色较正面观察颜色深。在鉴定中应注意与色散开的雾进行区分,雾的颜色发散,色调不纯,与内部颜色存在明显的差异。
另外,在鉴定过程中,由于受样品限制,在观察中有时会遇到色根和雾共存的情况,翡翠中色根的扩散形式不一定是雾,二者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鉴定中应仔细观察,找出二者在颜色、分布形式上的差异,分别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