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打灯棉多了?
这个“棉”的描述,有些主观,可能会引起歧义(比如题主原话“感觉像是加了棉花进去一样”)。 其实翡翠的内部构造是有一定的致密程度的,里面会含有一定量的矿物杂质,这些矿物杂质有的能够透光,光线可以透过去,形成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棉”(当然,这种能透光的“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瑕疵,比如说裂纹);而有的不能,也就不能透光,我们肉眼看到的就是实心的结构。
一般我们把那些能透光的“棉”称为“结构棉”(或称“细棉”、“肉棉”等,以区别于后期的处理棉),而那些不能透光的叫做“杂质棉”。 “结构棉”的存在对翡翠的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影响,它是天然形成的,不影响宝石的结构稳定性,更不是所谓的瑕疵。而“杂质棉”则可能影响到美观(比如白色棉絮存在于翠绿色的底子上,很显眼,看起来很不干净),使得宝石的美观性大打折扣,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 因此要区分自然形成的天然棉与后期处理的添加棉,关键是看它是否会影响美观及价值的判断。
前面说了,如果是天然的,不影响价值的,那就无所谓了,不管是透明的冰种还是满室的豆种,只要是天然的,都有其独特的风味,都值得珍惜。而假的添加棉,因为是为了追求特定的视觉效果,不管是什么料子,都会带有伪造的痕迹,显得比较俗气,没有什么欣赏的价值,更谈不上有什么收藏价值了。 就像这张照片里,我刻意把两块未处理的翡翠原原石放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出来,右边那块未经过处理的原料在强光下是看不到什么“棉”的样子,而左边经过抛光处理的材料可以看到明显的“棉”,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和美感,所以价格上也只是有略微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