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裂纹多的翡翠?
这就要说道说道“裂”了,其实玉是有“裂”的,天然形成的玉石,又怎么可能会没有裂痕呢! 只是有的裂痕明显,如刀劈斧剁一般;而有的却比较隐晦,如同画上的皴法一样。
我们说的“有裂纹的翡翠”,其实就指的是那些裂纹明显的翡翠,这些裂纹会影响玉器的质量吗? 会!当然会!比如你在购买玉镯的时候,如果镯子有明显的划痕或者有石纹,即便价格非常诱人,你也不会买吧? 影响玉器价值的因素有很多,颜色、质地、雕工等等都影响着价值的高低。其中,绺(zhǒu)和裂都属于不良瑕疵,会影响玉器的价值。
只不过,裂比绺对玉器的影响更大一些。 那有人就问,为什么有些商家的图片中,玉器看来干干净净,一点瑕疵都没有?真的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完全无暇吗? 不!绝对不是!
每一块玉石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只是有些瑕疵比较隐蔽,不影响玉器的整体美感,在加工时,就会被工匠们忽略不计了。而那些看似漂亮的玉器,不过是工匠们“取舍”的结果。
正所谓“世上没有一块完美的玉石”,如果你看到的某个玉器没有任何瑕疵,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这个玉器不是纯天然形成的,是人造合成品。
用胶充填裂隙
这种处理方法一般处理的是裂纹多、内部较为干净的次品级翡翠,用透明度高于其本身的无色或淡色透明胶注入裂纹中,有时也浸入无裂纹的部分,使其整体趋于透明。因为浸入的胶是透明的,所以处理前后的绿色和颜色都不发生变化,裂纹也因为注胶后而不太明显,致使整个样品的颜色和透明度在处理时得到改进。经过“浸胶”处理的翡翠首饰一般不会改变原来绿色的色调,但绿色的浓度会发生变化。由于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浸胶”翡翠多为低档品种,因而掌握好其鉴定特征就可对之进行有效的识别。
染色处理
这是市场上新近出现的翡翠处理工艺,利用一些透明度差、裂纹多的翡翠作原料,用化学染料浸泡或注入的方法使其表面或内部有绿的色味或色斑,然后进行加热处理,破坏翡翠的内部结构,再用强酸处理使裂隙充分打开,染色剂浸染到裂隙中,最后加温并用蜡注填其表面的微裂隙,获得仿翡翠的效果。这种染色处理的翡翠,由于在处理过程中受到高的热效应和酸的破坏作用,其内部结构已受到严重破坏,故而它的韧性变差,脆性增加,极易破碎,这是其与天然翡翠一个重要的区别。鉴定时可用10倍放大镜观察其表面的绿色,有的可能呈波状,多数情况下为平行排列的绿色线条,绿色与底色有明显的分界线,绿色斑杂不匀;有的可测其密度和折射率,一般低于天然翡翠;重者用10%稀盐酸滴在被检样品上,如果有气泡生成,则有可能是经过酸处理过的样品。同时我们也可采用查尔斯滤色镜测试或红外光谱测试方法,从而对其进行区分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