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状翡翠好不好?
“怪状”是形容翡翠形状的词汇,指那些表面看起来奇形怪状的,或者雕刻成特殊造型的,比如:蘑菇朵、辣椒、冬瓜、栗子等,这些特殊的形状在玉石市场上很受欢迎。因为人们现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独一无二的东西,而怪状翡翠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这类翡翠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当然,怪状只是形容形态的词语,本身并不带有褒贬之意。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过度追求怪异的造型,可能会得不偿失。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怪状能给人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感觉,但是过于奇怪的形状往往会影响饰品的实用性,甚至会造成佩戴时的不便。 过于夸张的怪状设计可能还会破坏玉件本身的整体性,让美中不足的细节更加突出,从而影响作品的质量。在塑造作品造型时,我们要学会掌握一个度,不能为了求新而丢弃了原有的特色,也不能因为追求实用而放弃了应有的美感。这个度的把握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摸索、调整。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打磨抛光的时候要注意抛光技巧,如果抛光不到位,一些结构松散的地方很容易留下瑕疵,影响美观。 在雕刻工艺上,怪状类玉器大多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所以细节的处理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最终的作品效果。
在翡翠界里还有一种名为“怪石”的翡翠,怪石是根据其造型命名的,而之所以被冠以“怪”字,一是由于此类翡翠的外观造型较为奇异,与生活中见到的翡翠存在很大差别;二是该类翡翠常呈现出一种拟人拟物的形象。有些怪状翡翠在文人骚客眼中是“怪石嶙峋”、“状若天成”,而在珠宝商眼中则可能是难入眼的“奇形怪物”。
怪状翡翠的形成与翡翠石料本身的裂隙有关,形成过程中主要是受外力条件影响,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有裂隙的部分先被侵蚀掉。因此,具有怪状的翡翠常常是表皮非常薄,内里的翡翠肉质肉眼无法看到,这就给其质地的判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影响翡翠美观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恰恰就是裂隙、杂色,这样看来,形态奇怪的翡翠往往已经将内部的不足完全暴露出来了,剩下的“里子”常常是质地均匀而且水头足的硬玉。
市场上见到的怪状翡翠颜色大多是红色或绿色,颜色分布集中,通常围绕在怪状外形的周围,内部颜色较少,与怪石薄皮现象相吻合,因此在颜色这个方面的表现并不比一般翡翠逊色。
怪状翡翠的“怪”字让很多人不敢问津,甚至认为是品级很低的翡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怪状翡翠质地细腻,水头足,颜色艳丽,与高等级的翡翠相比也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