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戴出沁了还好吗?

褚一凡褚一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种”是客观存在,“润”感是个体验。 就像干和湿一样,是可以感知却很难用具体数值来衡量的。 所以,我们通常说“这玉很润”、“那玉不够润”,而很少说“这玉很干”或“那玉太干了”。 “润”总是跟“透”一起出现,形容玉的透度——水头足。

“透”可以理解为透明度,但透明度高的玉石不一定都“润”——因为透明度高往往意味着晶体颗粒细腻,结构紧密,玉中的液体反光点少且小,看起来就不那么通透滋润。 我们常说的“种老”,其实指的就是结构紧密程度高,这样的玉一般会有较好的韧性,适合制作精美的首饰。 但是,因为缺少了可移动的阳离子(如钠离子),这种结构的玉带久了颜色会越发深暗,比如老坑种玻璃种。反之,如果结构松散,含有较多阳离子,表面色泽就难以保持长久光鲜。

不过,现在市场上很多商家把老坑种叫做“冰种”,将新坑种称为“糯种”。这些称呼在行业内比较常见,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这可不是官方定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糯”指的是“细糯”或者“粗糯”,是用来描述底子的,与肉质无关。

所谓“细糯”就是质地细腻柔和,如同刚煮开的糯米汤,泛着淡淡的黄色;而“粗糯”则是由一种类似粗面粉制作的糯米团子,粗糙而绵软。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没有错,只是用来描述的感觉不同罢了。不管是形容“种”还是“色”,其实最终效果都是让翠友感觉更加美滋滋~ 想要了解更多翡翠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往期文章~

党瑞滨党瑞滨优质答主

翡翠戴“出沁”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你的翡翠可以“养”起来了通常这种现象的翡翠多见于老场口老玉,尤其是老帕的冰种蛋青种和老秧黄场口的一些有黄油的冰种蛋青种。

这种翡翠的矿物晶体结合程度紧密,经过千年万年的地质作用后,会形成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细小晶隙和裂痕,有些还是原生的,加上这类翡翠多油性又好,那么平时在佩戴的时候,人手上的汗渍(有的女同志手上手上戴了镀金的金属首饰会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与翡翠接触后产生一些次生矿物反应。

由于是在很微小的晶隙与裂痕中发生,那么这种反应是良性的,反应后的次生矿物沿缝隙扩展,形成丝网状的深色或者绿色的色素,看起来就像“沁”一样;这与和田玉的“沁”还是有些区别的。这种现象在一些品质好的手镯上更容易发现,因为手镯是人手接触最多的部位。

由于上述的原因,如果形成“沁色”的缝隙更小,在肉眼下还看不到,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油性更足”的感觉。

如果是颜色更好的高翠底子形成好的“沁色”,那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宝贝。

因此上面说的“出沁”是好的现象。

还有一种就是翡翠的底子比较差,新老场口都有可能,由于矿物晶体结合差,缝隙和裂隙较多,接触了有腐蚀性的东西(如香水,劣质的护肤等),由于是机械性的侵害,对翡翠产生损伤,因此这种“出沁”其实是损坏,不能修复。

通常这两种“出沁”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是很容易区别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