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为什么有棉絮?
“棉”是指翡翠材料在结构上的特征,指翡翠原料或成品材料不均匀的颜色和/或颜色团块。 “絮”则是描述翡翠材料在结构上形成的白色纤维状、片状、丝状、点状或者暗色条带等轮廓清晰、分布较均匀的纹理。 这两种特征都是天然形成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其中有些对玉石的价值影响很大。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天然翡翠中确实存在大量的“裂隙”,它们往往会被填充绿泥石化合成分子,这种绿色染色作用,会对整体质量起到提升效果(即行话说的“增绿”);而一些“裂隙”被大量矿物集合体充填后,也会形成我们所说的“棉”。“棉”其实也是一种结构特征,它和“絮”一样,都是天然存在的。
只不过“絮”比“棉”更明显,也更引人注意——因为“絮”是呈线条状的,而“棉”通常是比较分散的。“棉”比较“絮”要显得圆润些。 从概念上来说,“絮”是线状的,所以用“羽”字来表示;而“棉”往往是块状的,所以用“棉”字表示。
不过,现实中两者的界线并不是绝对清晰的,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辨别判断。 “絮”“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质作用导致的,比如高温高压环境下,矿物颗粒周围的晶体间原子相互移动重排,原来排列整齐的晶体变得紊乱,于是晶体的间隙中充满了铁质元素或其他金属元素,形成了所谓的“絮”“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絮”“棉”的形成与矿物质的存在有关,但二者并不等同于矿物质,而是由于矿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晶体结构并具有了一定的机械强度所致。 只要没有达到破坏玉器整体的密度和光泽度,这些“絮”“棉”并不严重影响玉的质量。
当然,如果“絮”“棉”过于密集或较大较多,肯定会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在选购翡翠饰品时,有必要事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对“絮”“棉”的识别有一定掌握,这样才能买到自己心仪的翠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