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可以带通透了吗?
这个“透”字,是判断翡翠透明度的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行业里区分翡翠的透明度,会用到「透光性」和「莹光」两个概念。 「透光性」,就是指用光照在翡翠表面,透过翡翠看到底部的程度。这个「透」,指的是光线能够穿透。
而「莹光」不同,它是指当灯光(或月光)照射到翡翠表面时,由于反射作用形成的淡淡荧光,又称为「镜面效应」。 这个「荧」可不是指灯灭了之后看到的影子。即使将手电筒关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微弱的莹光;如果将手指轻轻滑动移动,这种莹光也会跟着移动。
如果是B+C货翡翠,因为人工处理的过程让翡翠结构被破坏,产生内裂,这样的翡翠无论「透光性」还是「莹光」都很强。 用一句话来概括「透光性」和「莹光」的区别:「透光性」强,但「莹光」不一定就强。
比如下面这两块料子,都属于冰种,质地细腻,水头不错。但其中一块料子因为内含物(玉筋等)较少,整体看上去透明度非常高,达到了「透光性」很强,但「莹光」并不强的状态。 而另外一块料子的透明度就比较一般了,有较为明显的透明区域,同时伴有较多的内含物,所以「透光性」也很强,但「莹光」也比较强。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一件原本不透明的翡翠,通过加工变成透明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我们要明确一点,决定翡翠是否透明的原因,在于内部的质地和水头,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影响因素——虽然「抛光」这一工序能让翡翠变得更透亮,但其本质是抛光打磨去除瑕疵,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内部的结构。
然而,市面上却有很多商家声称自己的翡翠是经过「加工」的,也就是经过抛光,从而变得通透。 如果拿高倍放大镜仔细查看,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加工」过的翡翠,其实内部含有细小的颗粒,也就是结构并没有完全融化形成晶体之间相互穿插、排列的情况(如图 A 所示)。 这种情况属于「种老」,意味着翡翠内部结晶体颗粒间距适中,结构紧密,很难有大面积的透明区域。 所以,即使进行精细的「抛光」,其效果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