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瓷窑区别?
在谈瓷器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提到“瓷都”这个词,这个“瓷都”并不是单指某一个瓷器,而是特指某一类瓷器,即白瓷。 中国的“瓷都”是景德镇,而日本所称的“瓷都”指的是福岛,其实这里的“瓷”也是“白瓷”的意思;韩国所谓“瓷都”是庆尚北道,这里的“瓷”也还是表示“白瓷”;蒙古人称他们的“瓷都”为“库斯”,意思还是“白瓷”。
“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的代表和典型。在中国陶瓷发展中,“白瓷”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汉代以前,我们所说的“陶瓷器”实际上是指“陶器”,即以黏土为原材料,经成型、烧结而成的制品。这些器物大多呈灰白色,质地粗糙,强度较低。到了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一种质地细腻,烧结温度较高的“青釉瓷器”(青瓷),改变了陶器的面貌。
青瓷出现后,制作技术逐渐传到朝鲜半岛和的日本列岛,进而对这两个地区的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无论青瓷多么先进,它仍然不是完美的,因为青瓷一般表面较为粗糙,胎釉结合也不够紧密,很容易剥落,另外烧成温度偏高,容易开裂。为了改善这些缺陷,人们开始尝试降低青瓷的烧成温度,同时加强胎釉之间的粘接程度。于是,在隋唐五代时期,有一种新的瓷器在南方各地出现了,这就是“彩瓷”,或者称为“彩绘瓷器”“釉下彩瓷器”“釉里红瓷器”“印花瓷器”等等。这种彩瓷采用染色剂染丝织锦的方法,先在瓷胎上施染色剂,然后覆上一层透明釉浆,最后烧制而成。这样制作出来的瓷器不仅花纹色彩鲜艳,而且由于颜料被封闭在透明的釉层中,防水性非常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减少了釉面的装饰,从而可以降低成品的烧结温度,增加其可塑性。
正因为如此,从唐代开始,越窑产的青瓷逐渐向彩瓷演变,同时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和传播,对中国本土及海外华人聚集区的陶瓷业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