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画的构成?
“中国画”的名称出现较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 “画,绘也 ”“象形”为画;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云: “山上有景云,如卧蚕状……”,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古今绘画之变》中引述此语,并称 “古之画皆画云气,此山水之源也。 ”故“山水画”又称“云林画”或“云山水”;五代荆浩《笔法记》云: “凡写生,意在笔先……树从根生。 ”故又称 “墨树”、“墨干”。
至明代始有 “中国画”之称。明董其昌《丹青旨要·自题画》: “余尝谓西画画法,可分可合,文人画之笔墨,不可拘泥不分。 ”所谓文人画当指水墨写意之花鸟山水而言,因多出自文人雅士之笔,故有此称。清唐岱等编撰《芥子园画传》且首印行世时,又称 “中华画谱”。
至于“中国画的构成”,不过是一个现代性的表述方式而已,其内涵当指国画作品的形式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讲就是:空间构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和时间构成(节奏与韵律)。
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视觉艺术,当其处于初级阶段之时,必然带有某种原始性、自发性而难以区分属于哪个民族或是国家;一旦这个民族的美术取得了较高建树和水平,并足以影响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时候,则必然带上鲜明的民族特性。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样式”或“民族风格”问题。
民族样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首要的因素是该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关系到该民族概念系统建立的性质,从而影响到思维过程乃至心灵世界;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只有兼具上述二者,一个民族才可能真正完成自己特殊的视觉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
所以,我们看一幅中国画的构成,如果不知道它是出于哪位画家之手,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特有的笔墨趣味和审美取向。这种趣味和取向无疑是植根于我们母语的文字体系和书法笔迹所导致的独特视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