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徽章叫什么?
中国古称“徽章”为“玺”,《汉书·周仁传》中有记载“每朝晏,特见亲信,时诏赐坐,仁至,特加恩宠,赏赐甚多。”又如《后汉书·隗嚣传》中记载“嚣手捧天子玺绶” 。再如《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论》中也有“赤伏符既登,受宣帝玺绶”的描述 。
可见古人所谓“玺”,就是指帝王的大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公章的意思。这种印章形状上四边无棱,上下左右均为圆形,而中间则微凹,称为“璧玉”(或单用“璧”)之印,即秦代所采用的印制。而官职较低的官员或者平民所持有的印章,形状则为长方形或有棱角,称“铜柱形印”、“木柱形印”等(参见图1-7);此外还有刻写在竹简或者绢帛上的文字,用于书写时确认其身份和地位等用途,称“名刺”“名账”“名纸”(参见图10)。至于那些身居九五之尊的人物,当然也不乏个性张扬者,为了展示与众不同,在服饰、用品等方面都喜欢使用与众不同的标志。于是作为身份象征的印章,也就有了“宝”的含义了——不过这个时候它还是实物形态。
到了明代,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地位的转变,文人士大夫群体开始意识到印章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因此无论是文人篆刻家还是普通的文人群体都开始把玩起印章来。他们一方面继续沿用古代“以章识文书”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开始赋予印章以“文人气息”——这就是“印信”与“书画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