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有925银饰吗?
925银,也称足银或者千足银,是银器制造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因为其地色纯白,柔软并且富有延展性,非常适合雕刻各种图案。 我国对白银的使用历史悠久且用银量巨大,但直到元朝时才开始使用银本位制。从明朝开始,国内开始大量开采白银,产量甚至超过黄金。到清朝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进口银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也有大量的银币、银锭等货币流出国门,因此我国的白银储备和银产量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期。
虽然清末民国初期战乱不断,但是银锭和银币的种类反而更加多样,样式也更加精美。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银器,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维吾尔族喜欢用银杯盛水饮用;而藏族则喜欢用银碗就餐,他们相信这样能够驱邪纳福。 除了制作生活用品之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用银来制作首饰。在明代万历帝后妃们的陵墓中发现过大量银饰,品种繁多,制作精巧。清乾隆皇帝曾经令宫廷造办处制作大量装饰品,用于嫔妃们佩戴以及赏赐给大臣们的家眷。这些银饰品有的做工十分考究,表面还錾刻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比如“万福攸同”、“太和元气”等等。
不过这些银器上都有“乾隆年制”或“宝泉”字样,说明它们都是宫廷制造的官银制品。 除了宫中自制外,清代民间的银饰作坊也很多。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就有很多家做银首饰的作坊,这里的成品银饰物美价廉,因此非常受欢迎。《旧京琐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以三枚铜币买一小瓶红粉,涂于指甲上,日易一次,指甲光可鉴人,如戴薄铜戒指,不别手指,俱认作珠翠,亦一种巧工。大栅栏有卖首饰盒者,精致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