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何要注胶?
对于“注胶”一词,市场上的解释很多。其实,“注胶”是行业用语,指翡翠加工过程中,在翡翠原料或半成品中注入化学药剂,使其软化、增塑,进而制作成型的工艺。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注蜡”和“注胶”。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注胶翡翠绝大部分指的是“注胶”。所谓“注胶”,其实就是将一定剂量的胶质溶液(树脂类的有机溶剂),通过加压的方式将其渗入到翡翠当中,从而起到填充作用。 这种操作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张廷玉等著《钦定大清会典》卷一○四中的记载:“云南所产翠玉……其色之匀,质之细,切磨成型,不加雕刻,而自然玲珑。惟出产之地远隔中原,取回甚难。然其色之浓淡,质之粗妙,无不由乎人力而成。盖采回之后,用醋酸浸泡,以铁钳夹碎,再用柏油灰掺和捏挤,就炉火烘烤成形,虽具凤尾绿茵之秀,实掩钟乳玲珑之姿矣。” 这似乎是在印证前人关于“玉之色由人工而显,质之佳出于打磨而成”的说法。不过,这里的“加工程序”是否包括“注胶”,书间并无明言,需要读者自行揣测了。
时至今日,“注胶”已经是一种被规范了的工艺流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珠宝玉石 名称》(GB/T16553-2008),“注胶”被定义为“用一定浓度的聚合物凝胶溶液(胶液)灌注到翠件(有颜色的、无色的或未抛光完成的)内,使其牢固度增加的一种方法”。 从定义上看,“注胶”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注胶”的对象是“翠件”,即颜色为绿色或者蓝色的天然翡翠零件或半成品。
(2)“注胶”需通过“灌注”的方式进行,即将胶液注入到翡翠的间隙或微孔之中。
(3)“注胶”的目的在于使翡翠零件的牢固度增加。
可见,“注胶”这一过程,实际是将一种人造物质(橡胶之类的塑料)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植入到天然翡翠之中,从而改变翡翠的质量。“注胶”又被形象地称为“放血”“埋雷”或“人参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现代“注胶”使用的胶液多呈透明状,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注胶”处理的翡翠,表面光泽会有所减弱,整体透明度也会变得不太均匀。天然的、未经过“注胶”处理的翡翠,其质地往往更为细腻、纯净,折射率也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