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什么时候有紫铜?
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江南造船厂职工发现的吴王矛,距今约3000多年,但那时发现的青铜器大多呈青灰色、青绿色;1986年在湖北大别山地区先后发现了大冶盘龙城遗址和罗池墩遗址,其年代约为殷商时期晚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呈紫红色;到了西周时代,湖南宁乡、广东增城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成堆的青铜熔渣和红铜矿石。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青铜器重见天日。不过这些青铜器的颜色大多不是传说中的那种金黄色或青黄色,而多为绿褐色、黑褐色甚至是灰黑色,而且里面夹杂着大量的赤铁矿砂(即氧化铁),说明当时使用的青铜主要是锡青铜(Cu-Sn)或铅青铜(Cu-Pb)。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的青铜时代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但是青铜器为什么已经发展得如此成熟?而且这种金属冶炼术是怎么传到我国的?它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了“铜”这种材料的文字出现在甲骨文里。在殷墟出土的骨刻文字中,“銅”字作“䞈”,像一个人拿着工具在人粪池子里洗东西的模样,后来经过演变变成了金文中的“銅”字作“鉆”,秦朝小篆中的“銅”字作“鏞”,隶书中的“銅”字作“銅”,直至现在的简繁字体。 从“銅”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它与“粪”字极为相似,可见“銅”最初可能指代的就是颜料里的氧化铜——也就是颜料中的“铜丹”。《礼记·月令》里就有“季秋之月,玄冥乃典司百工,厥民夷则旦明。天子居青阳左个,命将有司,审门闾,谨房室,塞道路,必端端正正。”注:“言‘冬’则白黑分明矣。”“冬三月,天地闭,生无由。”注:“使阴阳不通,天气闭塞,形如‘冬’字。”“冬至后五十日,东风解冻。”注:“风从东出,阴消阳长,寒去暖来。”
也就是说,在周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提炼纯铜的技术,并且将铜用来制作生活器皿了。然而,从殷墟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颜色大多呈黑绿色,与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四羊方尊”——不相符合,因此有人推测这些黑绿色的青铜器可能是来自海外贸易的舶来品。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看学者们对三星堆遗址的研究。
1986年的时候,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先后发现了祭祀坑,其中有两个祭祀坑内共出土了3200多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因为这些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风格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相径庭,而且早于殷墟文化,所以人们猜测它们极有可能来自海上贸易。
在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也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青铜短剑,经检测其含有一定的海水元素,表明这件青铜器有可能也是通过海上贸易传入的。 这两个例子都证明了早在殷商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具有高超的海事技术,并且已有条件开展海外贸易。既然能进行海外贸易,那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且能够提供质量稳定的铜材。否则的话,人家凭什么要买你的破烂?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我国古代首先发展了种植业,从而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相比之下,西方古文明首先发展的都是畜牧业,只有等到马匹被驯服以后,才有了发达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因此他们不得不大量进口象牙和宝石,以满足王室和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