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省有翡翠玉矿?
要找到答案就得从翡翠形成的条件说起,翡翠是由岩石圈中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而变质作用又分为高温、高压和低温、低压两种类型。 高温、高压类型的变质作用是在地壳下面50公里深度以上的地方发生的,能使硬岩变成软岩或者使岩浆完全凝固,并使其中所含的矿物颗粒充分重结晶成晶质结构。经过这种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任何岩石都可能发生变化,其中包括了形成翡翠的硬玉岩和透镜状集合体——致密块状构造。 从现有的地质资料来看,我国南方和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以及台湾地区,在元古代至中生代曾经经历过高温、高压的变质成菜过程,这一过程很可能形成了现在的翡翠。但已经发现的翡翠矿区都在大陆上,那么它们又是如何从地下涌现在地表的呢? 这就要从翡翠的生成环境说起了,一般认为翡翠是继花岗岩之后深成侵入岩的部分,是在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基础上形成的含铬铁矿、辉石矿和斜长石的高岭土层,后来受到地下水溶液的溶解而成。能够找到含有这些物质的岩石就能够找到翡翠的踪迹。 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上古时期的大型岩基中就有这样的岩石,其中含有的铬矿物应该是翡翠的主要来源。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岩石虽然可能形成翡翠,但是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矿床。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缺乏大量优质原料的大环境下,实现规模经济的开采与利用。这应该与汉唐时期的“南珠”传奇有关,《海图经》中有记载:合浦郡“其东峰极秀,四面孤悬……泉清水碧,采之可以真珠,名合浦珠池”,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使用有机胶粘合剂浸渍法人工养殖珍珠的地方,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宝石原料养殖场。 到了明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船锚金属铁附着于沙粒表面来模拟牡蛎养殖珠贝的方法,用人工方法培育珍珠。到清末民初,人工培植珍珠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宁波等地都有用沙丁鱼作为附著生物养殖珍珠的经验。
1946年,云南昆明有一对夫妻从印尼购买回2.5公斤的翡翠原石,由于原料质量太差而无法直接加工成品,于是就想到用酸洗的方法去掉表面的杂质,再注入胶液加以加固和填充,制成精美的首饰。他们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翠色鲜艳的“鸡油黄”手镯,后来陆续制作了很多首饰,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饰品。 而这种利用化学药品处理翡翠原材料的做法很快就传了出去,在一些地方开始模仿生产。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到位,产生了大量的次品或残次品。这些颜色鲜艳但内部结构松散、抛光后看上去“水头”很好的翡翠饰品,被称为B货;而那些经过清洗、浸泡后用激光打孔,以金属挂钩固定后制成的挂件,则被称为C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