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青山绿水怎么画?
这个课题似乎有点大,我试着分解一下: 首先,什么叫“山水画”?一般认为是指由山水构成的画幅(或其中一部分),所以研究如何画好山水画,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山、什么是水。山的概念其实比水分更广,比如地形地貌中的山脉、丘陵、高原都算“山”;水则仅限于河流和湖泊。而山水画里的“山”却只指高山,即海拔较高,通常有山峰的地形。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山水画里,最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高峰,其次是岭峤(丘陵),再次是原野平川。但不论怎样,山肯定是占主体位置的。水呢,相对就闲闲地坐在一边(尽管也有“山重水复”的情况),不过就算它再“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其次,为什么是“青山绿水”而不是“青山水绿”或者“翠山水绿”?这是因为中国的山水画历来推崇“写意”,“形似”不是很重要,所以山可以不用像真的山那样“青”得发亮,水可以不用像真的水那样清澈见底——毕竟真山真水没有那么好画。于是我们看见古人的山水画卷都是雾霭沉沉,云山雾绕,苍苍茫茫,仿佛遥不可及。但这幅画面里的“青”不是真正的“青色”,而是“绿色”——那是一种带有墨色韵味的淡绿色,只有近景才看得见,越是遥远也就越淡越朦胧,直到完全变成烟云。这种手法叫做“青绿染山”。
至于“水”嘛,就更简单了。清水一潭当然是“青”的,但古人最喜欢将水染成“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水晕”或“水墨”技法。用这种颜料染出的水是“灰—蓝”相间的渐变色,深浅层次极为丰富,而且愈接近水面颜色愈淡,直至融为云雾。这种效果是靠一笔笔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