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一般用什么墨?
“浓淡干湿,水墨淋漓”是形容中国画技法中笔墨效果的常用词汇。 “浓墨重彩”、“泼墨”等词汇更是大家耳熟能详。 中国画中的墨是指用墨笔作画所形成的纹理与效果。 由于使用的毛笔、颜料不同,再加上纸张的白度、吸水程度差异,以及画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中国墨”或“西方墨”。
我们日常所说的墨主要是指制作简单的水墨(墨汁)。 用这种水墨作画自然会产生“浓淡干湿”的效果,但毕竟是人工制造的颜料,无法达到“生宣”吸水后自然的“浓淡干湿”变化。 因为这样的变化是随着“干湿”这一动态过程而逐渐显现的,并不是像添加颜料那样简单地一层层叠加。 所以用现代工艺合成的各种彩色染料,无论如何调配都无法真正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墨”。 然而,“墨”这一概念的外延并不限于绘画。 早在东汉,人们就已经运用墨在造纸术的基础上制作了“墨纸”——即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稿纸;宋朝时出现了造竹纸的技术并流传至今;元朝有了棉纸生产技术并在今天成为最主要的纸质原料之一;明清时期又有民间花边雕刻和印制的技艺。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墨”的应用扩展了领域,使它成为了文学书写和印制文献的主要材料。 而当摄影技术出现之后,“墨”又及时地转换功能,成为装帧设计中压痕、镂空、裁切等装饰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文房四宝”中的“墨”拓展到包括制墨技艺在内的整体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其涉及的学科就不仅是美术史或者工艺美术史,而是包含了文学史、印刷史乃至哲学、伦理学乃至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