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有哪些著名作品?

晋雯琪晋雯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的著名作品有:

《曹全碑》:此碑碑身高大,长249厘米,宽91厘米。字迹群密集,行距为3.2厘米,每行45字。字径2.2厘米。字体以方笔为主,亦有圆笔笔道。笔划有隶书的传统遗意,但已不同于古隶的方厚古朴,而以方劲秀丽为主。在笔划横画起笔处以方笔为主,笔势圆润俊健,撇、捺的收笔皆圆。波浪笔到笔末的挑起更为明显。字体修长严谨庄重,俊美飞逸,雍容华贵。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称此碑是“汉隶中婵娟也”。有“以秀丽而名世”的风格。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因刻于陕西褒城(今勉县)石门内,故名。汉隶重要作品。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十一月刻,是礼赞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的功德碑。摩崖通高262厘米,宽237厘米。文17行,行30字。无碑额,系用方解石所凿。其书法造诣极高,为汉隶中杰出之作。《石门颂》的艺术特点可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概括:“大气磅礴、粗犷奔放、雄奇变化、刚健含婀娜”。碑文书法是典型中杂以奇异之体。其用笔之妙,妙在宽厚处能细,细劲处能厚。细劲处如筋骨的支持,宽厚处以筋骨充溢。清初碑学兴起以后,学习此碑的人渐多。康有为评此碑曰:“浑穆之气溢于字外,其通体之气,实足雄视千古。”

《礼器碑》:刊于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碑高290厘米,宽97厘米。碑上截剥损,存16行,行36字。篆额佚失。碑侧及下截有宋、明、清人题名、题诗20行。碑原在曲阜孔庙,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亭内。碑系颂扬鲁相韩勯表彰孔子德行功绩的刻石。其书结字寓欹侧险绝于平正稳定之中,庄重典雅,稳健挺劲,瘦劲宽绰,虚和婉畅,寓动于静,用笔上粗细变化不大,含蓄而风韵别致,刚健而不失华美,朴实而不失厚重。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礼器》为第一”,“汉碑中此碑最是方饬,雄伟飞动,逸气淋漓。”

《张迁碑》:全称《汉故毂城长君表颂》。桓帝永兴一年刻于山东东平县,为纪念张迁的表颂碑。碑高335厘米,宽102厘米。碑文14行,字径3.5厘米。无碑额,碑文隶书,篆额佚,清乾隆时拓本中有漫漶,现藏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系凝重浑厚一路的代表作,与《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清雅秀逸的风格迥然不同。其用笔方劲雄健,老成圆厚,锋芒敛藏而气势纵横;点划以方笔为主,方头方尾,多用圆笔作波挑,方整中具圆厚之致;结字茂密严谨,中宫紧缩,四周笔画舒展,重心上移,造成“抑项”之势;造型参差错落,“乱石铺街”,古拙秀美,饶有天趣;章法茂密,字距紧而行距疏,与《石门颂》相反。清代杨守敬《平碑记》说:“故灵和飞动,不以工细掩其天姿。”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张迁表》……整截纯美如胡中遒。”

《乙瑛碑》:碑高219厘米,宽118厘米,碑文十六行,每行四十二字,隶书,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刻,无标题。有碑阴题名,碑石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述的是孔子弟子颜回、子路等4人的升孔庙从祀孔庙之事,是研究孔庙祀典的宝贵资料,文字古朴秀美,为汉隶中的上乘之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虚和壹静,天趣盎然,若卿云之拥奇石”,“若《乙瑛》,温雅道劲,无美不备。

《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为汉隶之代表作。是东汉时期以儒学治国的思想体现。其书法浑厚秀美、丰骨特卓,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在技法上,碑以方笔为主,方整通厚。结字精密,中宫收紧,主笔开展,波挑清健潇洒,是汉隶中典型的方笔风格。《礼器》碑方笔突出,清健遒劲。《乙瑛碑》方笔稍加浑融,温雅道劲。《史晨碑》融圆方之笔法为一体。

石刻中有很多碑刻都是著名的书法作品,著名的就有琅琊石刻、峄山石刻等。碑文多出自名家之手,字体根据朝代的不同,或者根据刻碑者的书写风格的不同,碑刻上的字体风格,种类多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