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大善书是哪三本?
中国民间历来重视道德修养,传统社会以“善”字为名的社会教化活动广泛存在。明代以后,官民建庙设坊、褒扬善行;文人学者著书立说,阐释伦理孝悌成为风气。这些活动推动了“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有“善书”一说。所谓善书,是指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劝人为善的通俗读本或读物。它既包括儒家的经典著作,也包括后人阐发儒家学说、宣扬“善”的思想的论著。它们在传播道德观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明代后期,一些有影响的佛教僧人和文学家开始将《四书》与佛教基本典籍融合在一起,用通俗的文体写成深入浅出、易读易解的书,如《佛说四书直解》(憨山大师著)和《四书合典》(天隐子著)等。这类书籍在明代很流行,对民间的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清代以后,随着程朱理学的衰微,官方的正统儒学逐渐失去了对士林的吸引力。许多知识分子转而信奉佛学,用佛教来注解儒家的经典,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的学术思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梁启超和印光法师。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改革派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他的《读书指南》收录于《饮冰室合集》中。该书共分十篇,依次谈论了阅读的方法、应读的书目以及怎样鉴别书的好坏等问题。他主张,凡是有志于学问的人都要拥有广泛的学识,必须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为此,他列举了必读书目50种,推荐书目75种,供读者参考。 除了梁启超外,清代还有一位奇僧与梁同时代且极富盛名,他就是释印光(1862~1940)。印光精研佛教经典,但同时也善于运用浅显的文字传达深奥的佛法,其代表作有《文钞》和《法音书》等。他教导人们通过读诵、书写、抄录佛经来培植功德,同时又强调学佛要从做人做起,应当先学会做好人,然后再学做佛。他提倡从最平实浅显的伦理学说入手进行自我修养,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欢喜和护佑。 无论是梁启超的《读书指南》也好,还是印光的《文钞》也罢,我们都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是以一种谦和自信的心态向他人宣扬“为善”的理念。他们推崇的“善”是对待人生的一种通达智慧,它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得失,是一种人格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