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什么择?
谢邀。这个问题问得比较笼统,我尽量浅显地答一下。 古代的“法”和今天的“法”含义不同,不能以今律古。 “法”字在古代主要指“法式”的意思,即做事的标准、准则;此外还有“法律”“法则”“方法”“办法”等义项。“无法”也就是没有标准、没有准则之意。
汉刘熙《释名·释言语》:“法,辅也,言能辅助吾语也。” 清龚自珍《书魅·序》:“夫《书》,文之至妙者;而书之法,文之至易者。”(注:这里的“法”是“笔法”的简称) 清张英《聪训斋语》:“文章之道,以理真事切为要,而法莫先于结构。” 清李重华《贞一居士文集·题辞》:“凡文有章法、句法、字法三,而篇法又兼包于三者之中。”
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中的“法”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皴法。”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古今绘画之变》:“至五代之际,绘画最盛,山水、人物、墨竹、花卉俱备……至于斧劈皴染,当时亦自有法。”
这里提到的“法”是“技法”“艺术手法”的意思——虽然和古代的“法”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这种用法到了今天仍然在使用。 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的“法”字就是唐以后的意思了。 那么古人究竟用什么“选”字呢? 这个字在古代主要有三种意思:
1.选择,挑选。这个意思沿用至今。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寡人之以为忠,故令子产于城濮,子产曰:‘其君能斗,其民素奋’。”(注:城濮之战,晋楚争霸,魏国支持楚国,派公孙侨率军助战,击败晋军。)
2.法律,法规。这个意思逐渐弱化,到现在几乎不用了。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敢问施法于国?”
3.效法,效仿。这个意思也渐渐弱化了,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例如《论语·先进》:“先进十一,后进十二。然则孰为先后?何故云然?”(注:孔子和他的学生算算人数,发现“先进生”多,“后进生”少。于是就有学生问了,为什么我们这些“后进生”要向“先进生”学习呢?)
关于“选”的解释还有很多,例如选拔、选出、挑选出来等等。 但是这三个意义相关联的词都有个共同的偏旁——“扌”——这说明它们都有“用手”或者“以手作为媒介”的意思在其中。这也体现了上古时期汉语“意韵相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