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还是人民币?
价值是一个挺抽象的概念,但咱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总喜欢说“值钱”、“不值钱”、“这个值多少钱那个值多少人民币”等等,好像钱和价值的概念真是密不可分的,似乎一提到“价值”就必然联想到“钱”。 其实不然! “价值”和“钱”是人类创造的两个概念(且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创造出来的)—— 金钱(money)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进行物质交换而发行的一定数量的物质代用品或者信用凭证。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表示人类劳动的直接或间接产物。 而价值(value)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益程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A想要B的东西,可A没有足够的金钱支付,此时就有价值转移(价值的让渡/交换):比如A给B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对B的价值在于它对于实现B的目的有帮助;同理,如果C需要D帮助做事,而D需要A帮助做事,那么在D心中C的价值就在于A对实现D目的有帮助。 所以可以看到,在价值理论中是不必涉及货币概念的。因此可以说,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价值一样可以存在。
当然,有了货币之后情况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金钱是最普遍被人接受的价值尺度(最广泛的使用范围+最高的流通速度=最广泛的接受度),所以只要用金钱作为衡量单位,不管是否真的公平,我们都可认为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金钱含量。这时我们就可以把上面例子中的价值换成金钱,算出交易各方的“收益-成本”,最终确定这笔交易的得失。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却很符合现实状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直接判断某件事对自己是否有价值(比如看到一篇长一点的博文想不花钱获取其中干货而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来阅读,又或者听到一首喜欢的歌要付费才能下载),但我们很容易给出“价值数额”(也就是愿意为获得它而付出的最大金额)。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把本来没有货币范畴的“价值”换算成了金钱,并且通过计算得出一个“利益-代价”的数字,而这正符合经济学上对“理性人”的假设。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众多经济学模型才具备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