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错版人民币错在哪?

扈庆蕙扈庆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9年版,第一套人民币中的“伍圆民族”,背面图案是“花束和字母U、N”的纸币。因为正面左上角印有阿拉伯数字“5”的纸币只有两张,所以这“伍圆民族”又被称为“伍圆错币”或“五角星水印五元”。 那么这枚纸币到底哪里错了呢?为什么一枚小小的纸币会被人称为“错币”呢?

其实,1949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62枚纸币。其中,5元纸币有3个版本(1948年印制的2种,1949年印制的一种);500元面值的人民币有两种;最小的面值为50元,而最大的则高达5万元。 这些钱币的背面,都印有中文和蒙文两种文字。不过,在5元“民族”钞上却少了蒙文。仅从文字上看,它应该属于“缺笔字”。有人把这种缺少蒙文的5元钞票称为“无蒙文5元”或“5元错币”。由于这版5元的发行量并不大,如今存世量极为稀少,因此它的价值也水涨船高。 除了“无蒙文5元”之外,还有另外两版5元钱纸币也很罕见。它们分别是1948年发行的“工农”票和1951年发行的“轮船”票。这两版纸币之所以少见,除了本身发行数量极少外,还因为它们曾经被用于收购黄金和白银,从而遭受到了一定的损耗。一些古旧的5元纸币因为经历过战乱时期,也很难找到。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我国货币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为了稳定通货膨胀,维护人民的利益,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了人民银行的代用券。这是新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发行的货币。 但新中国的钱可不是随便造的,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为了阻止国民党窃取胜利果实,党中央决定争取经济上的主动——大量印发人民币。这样一来,不仅使前方战士和人民的后勤有了保障,还让刚成立的新中国有了“钱”的底气。

当然,在国民党的“法币”“金圆券”尚未退出市场的时候,这种“钱”并不好拿。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以钞兑银”的方法获得所需的钱币。即,用发行的人民币换购民间的银元、黄金等资产。 在这个兑换过程中,因各种因素,有一些“5元民族”流进了民间。而因为背面没有蒙古文,它们又被误以为是假币而被退回。

就这样,因为背面的错误,这五元钱“错”了,但“错”得如此漂亮,让人不得不感叹造币者的匠心独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