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画难以鉴赏?

谢舜音谢舜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抛出我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画的欣赏,是需要“悟”的,而且这种“悟”,是有门槛的(当然,这个门槛,因人而异);但,这个“悟”的过程,又是可以提升和跨越的! 也就是说——

1、对一幅中国画的鉴赏,有的人只需“悟”一次就够了(这个“悟”,其实是对作品的认知过程,可能是最浅层次的感悟,也可能是最深刻的领悟,但是一定是在读完作品之后,瞬间出现在脑海里的画面感或意识流);

2、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多“悟”几次,才能达到相同的境界(这些人在第一眼的“悟”上,可能不如一些人有天赋,所以他们会在第二次、第三次读画的时候,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领悟力,从而缩短自己与优秀作品之间的距离);

3、而个别天资过人者,他们或许只需要几次短暂的接触就能终生不忘——“悟”对这个词,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你看那些艺术大师们,他们的创作往往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所谓的灵感,其实也是他们长时间积累之后的突然迸发而已。所以那些天分高的人,他们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是先看上那么几眼,就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之处,甚至能捕捉到创作者在绘制作品时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我认识的一位老画家,他便是那种看一眼便终生不忘的奇人,他曾经给我讲述过他的一个故事,就是证明他这种天赋的,至今我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记得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有一次随父亲去拜访一位老乡,他在乡里办了个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他从各地搜集到的文物和古迹,其中不乏有商周青铜器、历代玉器以及古代书画等,应有尽有,令我大开眼界。

当时,我这位老乡还只是个高中语文老师,但他却喜欢买彩票,而且总是中些小奖,因此他便拿自己的奖金,聘请了一位大学教授当博物馆顾问,而那位教授则免费为他提供鉴定文物真赝的意见。

那一天,我们到得稍晚了一些,正在门口等候时,看到一辆车开过来停下,从车上走下几个人,其中一个年长的男子引起了我父亲的注意,因为他看起来非常眼熟,好像是一位曾在文化部供过的老头儿,不过我不熟悉他。

于是我便上前打听他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

老头听明白我的来历后,十分高兴,告诉我他就是XX美院教授X,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当年和我院院长某公的故事…… 后来,我们进了展厅,我忽然发现其中一幅古字画前面站了这个老头和一个年轻人,正专心地看着这幅画,神态似乎有些虔诚,这让我感到很奇怪,因为不管怎么看,这都不是一副年代久远的字画啊?!

于是,我便绕在他们后面想看个究竟,不料我一靠近,老头突然紧张起来,迅速把字画向身后一收,同时,用极为严厉的口吻呵斥道:“看你什么看?没见过好画是不是?” 我顿时愣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我父亲走了过来,笑呵呵地对那个老头说道:“哎呀,您真是认错人了……”

不待老头辩解,父亲又继续说道:“这是我家孩子,他最爱看画,只是他今天来的不是时候,让教授您受了惊,真对不起啊!” 老头闻言,这才松了口气,旋即轻蔑地扫了我一眼,转身离开了。 当我转过身来,看见母亲捂着嘴在边上一个劲儿地笑着,父亲则对我说道:“你太不像话了,一看就是个没出息的,人家教授都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你还不快道歉?!!” 于是,我乖乖地走到老头面前,怯生生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那是您的……” 不等我解释完,老头便粗暴地打断了我的话,一脸不屑地说道:“算了,小孩子懂什么!” 说完,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拂袖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幅画的确不是什么名作,而是一个青年画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在幽处,岂知城郭群。”创作的写意山水画,的确没什么价值。 而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位教授居然为了一幅这样的“垃圾画”,气成那样…… 当然,我更没想到,二十年多年后,我会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并创办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而那位教授的孙子,则成了我的学生之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