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宝钞值多少人民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答案可能让你失望——大约折合2018年人民币5元。 我最近正好对明代纸币有一点研究,就随便粘贴一点过来。 大明宝钞是明朝政府于公元1400年至1636年间发行的纸币,共有五档面额,分别是银钞、银币、钱钞、钱布、纸钞,其中前三者是银两的计价单位(银两有纹银和番银两种),后者则是铜钱,最后一种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纸币。
由于当时商业信用比较差,所以“银票”、“钞票”、“汇票”其实意义相当,都是指代银行信用的一种形式,而纸钞就是今天的纸币了。 这种纸币发行采用了“不兑换券”的形式,也就是不是本币而是代表一定数额的货币信用,类似于今天的支票,你拿着它去银行能换成多少银子取决于银行的信誉和你对他的信任程度。所以虽然叫做“宝钞”,但本质上更接近我们今天的信用卡。
为了便于流通,这套纸币体系采用了“以银为本”的汇率制度,即白银作为基础货币,其他所有货币按照白银的汇率来计算价值。比如一张银钞,按照1:5的汇率换算成白银,那就是一吨白银价值的纸币。如果我要买一件货,我拿一张银钞支付给商人,他找朝廷换银,那么朝廷就要给他一吨白银。当然这一吨白银可以换成更多的银钞,因为银钞的发行量是可以超过贸易需求的。这就导致了在明代,不管你怎么花钱,总能找到愿意收你银钞的人,因为他们都希望能从你的消费行为中获益并从中获利。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问题是你手里那张纸究竟能换多少钱的白银是由明朝政府决定的,你可以拿着这张纸向政府兑换等值的白银,但是谁也没规定商人一定要用白银来换取你的纸。这时候你手上这纸的价值就是由商人判断的了,如果商人对你的商品和服务满意,他就可以给你纸钞作为支付手段(其实也就等于你自己把纸钞换了回来)。这样纸钞就流动起来了。
但是如果你手里的纸钞数量已经超过了你所需要的白银的数量,你想把多余的部分换成别的货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手中这些纸钞的价值已经由明朝政府确定了,你只能求助于私人和地方信用,而这正是明王朝最希望看到的,因为有这样的市场机制,才能确保明朝政府的纸币发行能够顺畅流动,就像今天美国央行鼓励民众购买国债一样,明王朝也是鼓励民间交易使用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