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人民币如何流通?
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628枚,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状态,发行地区仅限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部分生产事业较为发达的省市,发行量不大,流通区域更窄,因而留存下来的相当稀缺。而这样一套“纸比黄金贵”的珍稀纸币如今却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增值着…… 在收藏界有这么一种说法:第一套人民币是“纸比黄金贵”。这话并不夸张,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纸币,诞生于1915年,由袁世凯在就任大总统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发行的一种“袁大头”,但是其面值都比较小,最大面值也不过10元。而到了1935年时国民政府为了统一财政和金融,开始发行法币,也就是“银元券”,然而此时最大的面值也只不过是100元。
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背景 那第一套人民币为什么会“纸比黄金贵”呢?这就要从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背景说起了。 众所周知,我国是在解放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存在着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私人资本占有的大部分是官僚资本,这种资本是被旧中国遗留下来并被国民党政府广泛运用的。新政府的成立和土地的改革大大削弱了官僚资本的力量,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新成立的政府必须对私人资本进行一定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 1948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关于人民胜利折合约的规定》,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合约代替法币,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纸币,因为其票面不标注具体的面额,只有印有面额的联票(即现在所说的存单)才能流通,而且存期的计算也是按年计息。虽然有着种种限制,但是“纸比黄金贵”的局面还是出现了。
那么,第一套人民币究竟是如何流通的呢? 第一套人民币在流通中确实受到了不少约束,首先其发行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其次其不能兑换美元和黄金;其流动性也非常差,大部分是被用作消费和投资,真正作为货币的仅仅小部分而已。
不过,这些约束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计划的实行和经济状况的好转,这些东西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到那时第一套人民币就会像普通纸币一样广泛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