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有没有价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做过类似的题目,不过当时是为了证明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先给大家看两个例子: 1923年德国通用铁路债券的收益率达到7%以上; 而同时期的美国国债只有4%。 如果把这两国国债的收益率绘制在一张坐标系里(如图一),会发现它们几乎完全重合。 图一 一九二三年美国与德国债券的利率 但是几年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二战爆发以后,德国通涨率飙升,而美国的通涨率一直维持在低位。
如果再把两国国债的收益率画到一张坐标系里(如图二),可以发现它们的走势出现了明显分化,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德国债券的收益率始终高于美国债券的收益率。 这似乎符合“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学规律。 但事实上,二战期间日本利率也是很高的,而且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中,到战争结束时接近10%,却并没有出现类似德国债券那样的暴涨。
图二 二战后期美国与德国债券的利率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二战时日本虽然利率高,但是通货膨胀也同样严重,等价于实际利率为负值。实际上,当时的美元和日元的实际汇率差不多,一盎司黄金大约可以兑换三十多美元或者更多日元。
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持有美债其实等于是在借钱给别人花(因为美国的关税和补贴几乎等于没有,绝大部分国民收入都花在了政府支出上,如二战军费、新政福利等),他们当然不愿意这样干,于是纷纷抢购黄金,导致黄金价格飙升。
为了抑制这种势头,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黄金储备大增,并由此开始逐步收紧银根,将基准利率提高了近两倍。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美联储加息难道不会导致美国债收益率提高吗? 其实不会,因为当时美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很高,达到8%以上,财政赤字也相当大,所以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值。
直到六十年代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实现充分就业之后,这个负值才开始消失,此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才逐渐上升到合理水平。 综上,从长期来看,债券的收益率确实会回到政府公布的利率水平,但过程可能相当曲折,经常会出现突然的扭转或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