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价值几何?
作为一个山西人,说到粮票总觉得特别亲切。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坐火车或汽车都可以免费,因为我是外地人,但必须持当地街道出具的证明信才能买票。那会我还没见过身份证,所以每次出门都要带着户口本和学校的介绍信,到了地方后再开证明信。
后来有了身份证,可是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在实行实名制之前,火车票可以随买随走,自然没有问题;可是一旦实行了实名制,所有车票必须提前购买,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购票的难度,而那时又没有互联网可以买,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现场排队,这就使得原本就紧缺的粮食更加短缺。这时候,一种名为“购粮券”的新兴物品出现了,它是由各种面额的代用券组成的,在当时十分受欢迎。
至于这种“购粮券”是怎么发行、怎么使用、有什么漏洞,我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年代久远,再加之那时候的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畅通,所以我只能了解这些表面上的知识。 说到这,就要提到今天的话题了——“粮票”到底值多少钱?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粮票”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特殊情况除外),其价值取决于它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以及当地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住在太原,当时的生活费每个月大概三四十元,而同时期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工资也不过二三百元。当然,如果算上房租的话,可能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了。
不过,要是搬到上海或者广州等城市,情况就大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在八十年代,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就能拿到三四百,而在太原却只有两三百。要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费一个月五六百元也很正常,这时再跟物价水平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购买力究竟如何。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粮票”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时代和社会环境,而与“粮票”本身毫无关系。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探讨“粮票”的收藏价值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