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翠有什么价值?
作为地市级博物馆的一名小志愿者,有幸在整理文物时见过真的伯希和日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爆照”了(其实也不算是我的照片 ) 伯希和是个博学的人,他精通汉、英、法、拉丁等多种语言,擅长考古、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他是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中国学家,也是我国著名学者顾颉刚的恩师。
1900年8月16日,伯希和出生在法国一个叫布里坦诺的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个律师。由于家境富裕,伯希和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到各地游历,这为他以后的研究打好了基础。 伯希和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23年的时候,当时他在京张铁路上担任法国工程师的翻译。第二年他就加入了法国汉学重镇巴黎高等研究院,专攻中国古代史。在此期间他还曾回到法国,在国立亚洲图书馆中任职。
1927年,伯希和应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学术生涯。他先是在北京大学担任法国汉语教员,后又于1929年被聘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法文部主任。 在这个岗位上伯希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众所周知,古文字的拓片是研究古代文献资料的重要参考,但是由于古文字与现代汉字的字形差别很大,所以古文字拓片很难辨认,一般需要聘请国内著名的文学家或历史学家一同考证。而伯希和作为外国人有他独特的优势——他可以抛开中文文本,直接对古籍原文进行编译。
比如他在校订唐代写本《金刚经》残卷时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这本书的篇幅很长,只有摘录其中一段才能发表。但是这段摘抄却涉及到两个佛教术语kaṇḍapāṭa 、mahōtara 的译写问题,这两个词在后世版本的《金刚经》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写法。为了确定原稿的正确译写,伯希和请教了多位国学大师,终于确定了这两个词的原意,使全书得以完整地出版问世。
1941年到1945年间,伯希和任国民政府情报机关驻昆明站站长,负责收集日军西南远征军的情报。抗战胜利后,他又返回北平图书馆任职。1952年,他应好友顾颉刚之聘赴南京大学任教。一年后因突发脑溢血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