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宝哪些有价值?
乾隆通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所发行的钱币。从1736年开始发行到1795年结束,总共历经了六十个年头,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面,共有八个年份和三个不同版别的雕母进行了流通铸钱,另外在雍正十三年之前还有两个样币进行流通。 根据目前的收藏情况来看,最为珍贵的品种应该就属于“样币”和“母钱”这两个品种了。其他如“雕母”、“官铸钱(开炉礼钱)”等品种也是价值不菲的。
一.样币 所谓的样币其实就是在钱币铸造完成之后,由于钱币的样式或者材质被改变而进行的重新打样,这种重新打样的古钱币称之为“样币”。 据相关文献记载,清代在铸钱的时候为了防上私铸和造假,会在铜液中加入不同的物质使其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果是加入白铅则会呈银白色,如果加入黄铜则会呈红色。但是这样会造成钱币的颜色不一致,有违“制式统一”的原则,所以在一些特殊情况的会进行打样,也就是重新打造一枚新的钱币,这个新的钱币颜色一致而且可以当作范本,这就是样币。 当然,能够充当样币的钱币肯定是少之又少,目前能够了解到的是只有以下这些品种具有样币的特征:
二.母钱 而相对于样币而言,母钱就是由它来直接翻砂铸钱的,所以母钱要比样币更为稀少,目前在市场上见到比较多的母钱主要是以下这些品种: 除了以上两种珍品之外,其它诸如“雕母”“官铸钱(开炉礼钱)”“吉语钱”等的藏品,虽然价值不如以上两种,但是同样是有收藏价值和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