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瓦当有收藏价值吗?
当然有价值,不然乾隆年间的工匠为什么要费那个事去刻它呢?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正月十二日,乾隆帝在南巡途中经过一座桥,看到桥柱上嵌着两块雕镂精巧的瓦当,很是喜爱,但随行的内府太监却告诉皇帝这三块瓦当乃是“多余之物”,乾隆帝一听大为光火,认为内府太监欺君罔上,竟将三块瓦当扔进桥下的水渠里。
事后,负责工程的内侍曹锡宝被交给刑部严加审讯。据他供称,当时在桥上看见御伞下露出的瓦当,以为是不必要的废料,才敢冒失的奏请拆除;至于工料损耗等项,因在工部属下,不是内侍们应该过问的…… 最终,曹锡宝被判绞监候,待罪监中。其同党、军机大臣刘纶也被罚俸一年。 从这事也能看出来,清廷对于瓦当这种“小事”也是很严肃对待的。
而到了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文人和民众对于瓦当的价值和意义也有新的认识。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十三《汉陶俑》中,对汉代陶俑和汉代瓦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汉人之于其先人所制作之瓦当,爱护之至且观瞻之甚严,非如后世焚燎破坏之理。”在谈到汉代文化对于两汉以后中原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时,他说道:“其遗物则至多不能离瓦当,即以瓦当之形态及文字,已足证吾言非侈。”
除了王国维之外,梁启超、罗振玉等人也对瓦当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 不过,到了现代,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发展,原建材拆换成了更为轻便的玻璃钢,人们对于瓦当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如今市场上,好一点的瓦当可以卖到几块钱一个,一般的也不过两三块,价格相比起瓷器、玉器等确实不算高,喜欢收藏的朋友也不在少数。 但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瓦当都有极高的历史或艺术价值。由于历代瓦当尺寸大多相仿,制作也多选用质地较好的青砖,因而能留存至今的瓦当多数质量不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观赏性。但是有些朝代的瓦当质量较差,或者虽然质地优良但存世不多,这样的瓦当就不太值钱了。
另外,如果瓦当上有破损,或者经历过火烧,那更是价值大打折扣。 总之,大家在入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