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货币有收藏价值吗?

桓思文桓思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历代古钱币的流通、铸币工艺和铸币材料来看,元代货币的收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上:

第一,元代为杂用金钱之始。宋代钱文较文,而元代钱文较草率,但元代社会杂用金钱之风日盛,以至明代嘉靖年间还出现“凡百工贸易给价,俱以银至”的现象;明代中叶以后,白银逐渐取代黄金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货币,这既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自元代开始的杂用金钱的风气日益浓重的必然结果。我们从元代钱币上看出了这一变化的风貌。

第二,元代铸币权高度集中,官铸、盗铸现象严重。南宋时福建、广东设立钱监,元代则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设宝泉局、宝源局,专事铸币,地方州府无权铸币。这样虽利于统一币制,但造成了民间盗铸盛行,伪币泛滥的局面。从元顺帝时发生的红巾军起义到明末张献忠的“剿币”(摧毁金融机构,严禁货币流通),我们可看到这种现象的历史影响是很持久的。

第三,元朝中期以来,民间私铸、盗铸银币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抑制此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改铸币工艺,在铜锡合金中掺入较多的锌,降低银币的成色;将“洪武通宝”钱径由2.5厘米增至3.7厘米;铸造大样钱等。这些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了明世宗时,由于边患未弭,军费开支庞大,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明朝廷先后于1524年和1548年两次开海禁,准许民间赴海外贸易,并允许他们携带少量铜钱出洋,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明朝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

第四,元明清三代的钱币中,有一种特殊的版式——“背月”钱,这种钱的背面都有一弯月亮形标记。关于这种“背月钱”的起源,历史上说法不一。据《元史》记载,这种钱是蒙古军队征服云南后,在铸币的基础上采用的“记值法”,即以“背月”为记号,将铸好的钱堆放在一起,按价值大小排列,以便取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记账的方法,它使得各地所铸的金钱有了统一的算钞标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种说法只能解释“背月钱”的来历,不能说明为什么元朝只有“记值钱”而没有“记名银”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元世祖忽必烈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曾采用“以钱印纸,以为钞钱”的办法,来减轻人民赋税负担,发展社会经济。后来,他在与日本战争中所获战利品中发现了优质的铜矿,于是就命人在江南地区开设铸币厂,大量铸币。因所用铜材含铜量高,所铸银币成色好,深受百姓喜爱。但这种做法后来使银元紧缺,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因此他下令停止铸币,并将那些多出来的金属命人熔化重铸。由于当时正值正月,故称此版银元为“正月银”或“正朔银”。随着历史的延续,“正朔银”的文字特征已经不明显,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背月银”。无论哪种说法,“背月钱”是在元代普遍使用纸币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在元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