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补子有收藏价值吗?

曹桂玉曹桂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到补子,我们首先得看看什么是“补子”。 “补子”又称“补服”、“补褂”或“补袍”,是古代文武官吏服饰中的一种。 按照制度规定,皇帝的服饰叫做“龙袍”;亲王和大臣的夏秋服饰叫作“团龙袍”;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时所用的祭服叫作“五冕”(五种颜色的吉祥冠);而春分秋分祭日月时的服饰则叫作“朝袍”;大雪冬至节等特定节日穿的服饰则叫作“吉服”。

除了龙袍和团龙袍外,其他各种服饰上都绣着不同形态的图案——所谓“一龙二虎三狮四马五麒麟六熊七猴八猪九兔十鸟”,这些图案被归纳为“十二章纹”,是王朝正统象征。 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十二章纹”之外再增加一个“补子”呢?

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曾经下令禁止官员们穿着“绣有花纹的衣服”——这大概是因为“花”与“华”同音,认为这是“炫耀奢华”的意思。不过,到明世宗朱厚熜当皇帝的时候,朝廷又改变了禁令,允许文武百官在公服里穿绣有文采的袍子了(不过仍严禁穿丝绸等材质过于昂贵的料子)。

到了清朝,虽然也保留了明代“公服”的样式,但已经在面料上做了改变,改穿了直贡呢(一种经过染色的粗棉布)。由于直贡呢比绸缎等材质要粗糙得多,所以在清代,文官的补服大多只用丝线在布面上绣出图案即可,不用染色。这样,原本用于显示尊贵的绣纹就被简化了,变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模样——“补子”。 除了官服以外,太监的“顶戴”(即帽冠)和皇亲国戚的“补服”也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人都把这种等级制度的改变归结于清雍正帝即位后制定的“制服”。事实上,直到乾隆年间,官服的改革依然没有定下来,例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的男子便还是按照“一品红”、“二品蓝”等颜色来区分地位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