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洋为什么要加铜?
银本位制度下,国家没有规定货币的发行量,实际上存在银行里的货币(即存款)量是决定纸币发行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社会上流通的银元数量减少时,为了维持纸币和银元的兑换比值不变,就得增加纸币的发行数量来弥补; 当社会上的银元数量保持不变时,如果增发纸币,势必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时政府必须提高财政赤字率(也就是多花钱,无底线的扩张财政支出)来平衡预算,否则的话经济就崩溃了。 事实上在1927年到1935年这段时间里,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增长了近十倍!(从法币诞生到沦陷期的十年间)这种超发的纸币最后都流进了谁的手里呢? 当然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佬们,他们掌握着当时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而小老百姓手里那点工资,早就被通货膨胀吞噬干净了。 后来实在没法子了,国民党政府干脆就废掉了银本位制度,发行金圆券,准备发行10亿元,由于当时社会上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大佬们控制着,政府根本无力收购,所以这10亿最终只能印刷出来。
但是金圆券的发行量被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并没有像法币那样成倍的增长,在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两岸的经济水平相差并不是太大,大陆改革开放前经济也较为落后,这就是因为金圆券的发行量相对有限的缘故,毕竟当时社会上的贵金属也就那么多,你不可能毫无节制的印刷钞票去换回那一点点的贵金属。 随着经济的腾飞,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手里有钱了,于是我们开始大量进口国外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同时我国的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也在大幅增加,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已经累计进口黄金2484吨,约占世界上新增炼制黄金总量的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