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纪念币上六星几种?

付思贤付思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好!本人专注民国十六年(1927)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机制币,包含各种开国纪念、抗战、解放等主题,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所有机制币!您的这个提问太宽泛了,我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答。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星”指的是背面(即反面,与英语单词“back"意义相同)上的铭文或图案。而正面(即正面,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民币的正面是一个概念)上的铭文或图案是不含星的,因为其是随正文字母排布的,具有唯一性。只有背面会因铸币厂的不同而有区别,故此以星作为区分。

目前,我们谈论的“星”主要是指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之后,在钞票和铸币上采用的“双旗星”。其形式是由一面国旗(通常是五星红旗)及三颗圆形饰物构成,每颗圆形的中央各有一枚五角星。这便是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五星国旗”的前身。 “五星国旗”的前身——双旗星 在民国时期的纸币、银元、铜板、铜元中,凡是出现背面带有这种“双旗星”的,我们都称之为“带星品”。其中,铜板和铜元的“星”又常常被称为“十字星”;而银元若带有这种双旗星,则称为“星洋”。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双旗星”只是特指在法币政策推行后,即民国二十四年之后的币面上出现的标志。在此之前形成的货币(包括民国十二三年的银元、民国十三年以后的铜元、民国二十年后的纸钞等等),其背面是没有这样的标记的,故此不能称其为带星的品种。 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二十三年,中国的货币制度历经袁世凯时代(中华民国二年十一月一日至民国十三年六月二日)、金本位制度(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四日至十八年二月十九日)以及法币制度(民国十八年二月二十日至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十四日)三个不同阶段。在这期间,由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印钞速度,导致法币贬值,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四年开始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同时废除了国民党内存在的党部监印制,建立了“国民政府财政部统一发行”的印章。由此,在纸币上印制“双旗星”作为辨别真伪的方法之一。至于那些在之前发行的印有国民党党徽或者孙像的银元、铜板自然不能算作带星的品种了。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虽然将“双旗星”作为鉴别真假币的一种方法,但是在这期间制造的伪钞往往也仿照真币的样子在背面镌刻上了“双旗星”。单纯的以背面的标记来判定是否真币是有一定困难程度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