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学收多少学费?
看到很多关于学费的问题,其实民国时期的大学(含文理学院、独立学院等)是很少收费的甚至是不收学费的;而收学费的都是私立性很弱(不能完全这么说,毕竟都是私人办的,只是说相比国立大学而言)或是教会办的大学及院校,以及个别国立师范学院和一部分专科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因办学目的不同,所以收取的费用标准也不一样多。大致情况如下:
一、不收学费或只收少量的学费(如注册费等): 二、需要交一定的费用(学费+杂费)但数额不大(100左右): 三、需要的费用较多(300以上不等): 备注:上述数据均为大概数字,因年代久远有些资料已经无法查找,且各个学校的收费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情况。
另外补充一点: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没有普及,当时能够考上大学的都是家境比较好的(跟现在一样),当然也有例外。而中学的教育水平则因地区而异,好的中学和坏的中学(即所谓“烂校”)在教学水平和升学率上都有很大差别,而这种好坏通常以升学率来衡量,因为中学的主要任务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二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高尚品格的人才。
总之,好的中学学费较高,而差的中学相对较低。 另: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只列举一些著名高校(尤其是教育部属高校)的例子,不过它们的收费情况与地区、时代也有一定关系,例如上世纪50年代的清华只收很少的学杂费(具体数字不详,据说十几元即可),而70年代的清华却收取较高的学杂费(据说是300元,而且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最高限额,实际还略低于这个数)。 总之,高校的学费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时代、地域、学校而变化,有时甚至没有规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