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足供盘作什么用?
高足盘,也叫豆、器座,是用来承托酒杯的用具,通常由铜或陶瓷制成。其外形一般方中带圆,风格质朴典雅。在明代,人们大多席地而坐,所以餐具多小而精致;入清以后,人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椅子,于是餐具有了较大的体积和较多的造型变化;到了近现代,随着家具外形的变革,餐厅陈设也越来越现代化,高脚盘也逐渐退出餐桌,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装饰品。 这种器皿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地,形状像扁平的勺子,用于舀酒。汉代的高足盘多为圆形,下承三足,有盖,类似现在的碗。
从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高足盘多和托盘连在一起,用来托盘中的食物。晋代高足盘的造型开始多样化,除圆形外,有方形的、有束腰的,还有流苏的。唐代的高足盘与盘子的区别渐渐消失,变为平底。此后各朝代,甚至到了清末民初,高足盘的形状都没有太大变化。
作为传承千年的饮食用具,高足盘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因为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拥有了文艺的气息。 宋代的文人与高足盘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就非常喜欢使用高足盘,不但在家里用,还在外面炫耀。他在黄州的时候,经常到一家叫“金粟轩”的酒肆里喝酒。这家酒馆有个特色,就是用的杯子特别大,比常见的大约要大一半。
有一天,苏轼又去找“金粟轩”的老板喝酒,看到老板拿出来的茶盏,顿时惊得口吐赞词。原来这个茶盏虽然看起来跟普通的茶盏没什么两样,但它其实是苏东坡自己设计的,里面还刻着诗句呢!苏轼兴致勃勃地请老板给他斟满一杯,一饮而尽后,还让老板再给他倒上。
南宋时,赵师侠拜访一位姓崔的翰林学士,进大门之后,就看见崔翰林正站在厅前,手里拿着一只酒杯,好像要敬客人之意。赵师侠忙上前问好,并问崔翰林杯里的东西是什么。没想到,崔翰林笑着说,我奉命监试进士,这杯中物乃是‘醉乡’。(《宋朝事实类苑》)看来,除了文人在书房里用高足盘,在旅途之间他们也常常以酒相邀,把高足盘带到路边的小酒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