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刻什么章?
先引用一下《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关于“鱼和熊掌”的一段对话,以明哲思之理。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往见梁惠王。惠王曰:「庄子先生,也有国家事吗?」莊子答道:「有。我是宋国的臣子!」 惠王又問:「先生有没有游说的能力?」 莊子答道:「有。我可以让国君死去而让我活下去,让我贫穷而让我富贵。」 惠王不悅地说:「先生的话好狂妄啊!」 庄予說:「我的话不是狂妄。如果我的老师活著,我可以用一句话让他笑,用一句话让他流淚,用一句话使他榮耀,用一句话使他屈辱。我何苦去游说呢?」 惠王不服气地問:「先生的话怎么比得上宰相的命令?」 莊予說:「我的臣屬死了,我可以用一個字讓他起來,用一字把他埋了;我何必要宰相的命令呢?」 惠王再問:「那么宰相的命令比不上您的一个字了?」
莊予說:「怎麼能比得上一字呢?我的師父死後,我可以用一句話令他復活;我的師父死了,我又可以用一個字令他喪亡。我何必借用宰相的權勢呢?」 惠王聽了這番對答,終於心服口服。 我之所以引述这段對答,是因為在我和一些朋友交流時,他也常提到类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其實也就是告诉人們,很多事情是不能求全畢至的——既然如此,那就沒有必要為了自己不能盡善盡美而感到懊惱不已了。
言歸正傳,談到書法家刻什麼印章?這就涉及不同書法家不同的藝術风格、學術背景和人生軌跡所影響,並由此導致的用印習慣的不同了。 例如,王義夫先生的篆刻師承黃士陵,風格清新古雅;趙鐵山先生的篆刻取法秦漢,渾厚圓潤;林乾良先生則受趙鐵山影响,並加上自己獨特的風貌,漸漸形成了現在林氏篆刻別具一格的風格…… 除了風格之外,篆刻用印還與書法家的學識背景有關。舉例來說,作為科班出身的書法家(如劉自彪、吳東民等),因為其學術基礎和在書法界的身份認同感,常常不會跳出古典範疇,因此所使用的印章大多相類似;而作為非科班出身或受業師門不出五服的書法家(如徐渭、朱耷、趙之謙、錢鍾書等),因為其學歷和學术背景不一樣,所以常常不會受到固有傳統的束縛,因此使用的印章往往更能體現自己的風格特性。
而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是什麼风格的印章,不管大小如何、形狀怎樣?那都是書法家用來表達情緒、抒發情感的一種藝術手段而已。 所以說,書法家刻什麼印章?就像作家寫什麼文章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和原因,只因為這就是他/她表达情感的適當載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