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钧窑是指民国时期吗?
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陶录》中已有“钧窑”之名。该书还记载了元末明初以来,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烧造制度,以及当时主要的瓷业作坊、工匠和名品,其中就提到了“钧窑”。
其次,据考证,现保存于北京的明清宫廷文物——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瓶(又称乾隆珐琅彩勾莲纹瓶),其底部有雍正御笔朱字草书体“钧窑”二字。 另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的雍正朝珐琅瓶上也有“钧窑”字样。 这些文献和实物资料表明,至少在明代中期以后,钧窑就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正式名称了;而且制作的瓷品,不仅是民间用品,而且是供宫廷使用的高档器物。
不过,上述文字大多将“钧窑”与“瓷器”或“景瓷”联用,并说明它们是不同等级的御用瓷厂。其中的“钧窑”应是以烧制彩色瓷器著称的官窑之一,而“景瓷”则指民间使用的瓷器。这种称呼方法一直延续到清代。 这与历史演变过程也是一致的。因为唐代开始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就开始进贡给皇帝,但当时并不设专门的瓷窑供宫廷使用,而是由民窑生产后经官方检验筛选进入贡品。所以唐《国史补》中就有“越州青瓷”“景德镇彩瓷”之称。这里说的“景德镇彩瓷”就是后来所说的“钧窑”。
“钧窑”的名声很大,很多非景德镇的窑口都以“钧窑”为彩瓷之祖,甚至把本州的彩色瓷器都称为“钧瓷”。这给后人造成一定的混乱。 在宋代,由于钧窑出产的彩绘瓷器与河南禹州产的古钧台联系起来,因此又有了“钧台窑”之称。这个名称不仅在宋金时代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就是到元代也仍然如此。如元人叶盛的《草莽编》中说:“钧台窑……所出瓷器,多紫色,有花纹者值钱。”
到了明代,由于“钧台窑”的紫色彩瓷已经不如以前,同时因为民间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记忆还在,于是“钧窑”就被改成了“钧台窑”。这种情况一直到清末民初仍可见到。如《清稗类钞·物品类·景德镇瓷器》中就说:“均台窑者,虽曰窑,其实亦景镇所属也。以烧造颜色花釉故称钧台。” “钧窑”一词的称呼虽然沿用至今,但它的实际内涵却是在不断演变的。在宋代时,它指的是一个窑口,而到了明代后期和清代时,它代表的则是某种烧制工艺和装饰风格了。
总之,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钧窑”一名的使用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和元代,而明朝中晚期以后才正式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一个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