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程利顺是干什么的?

孙淅孙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提到中国电影,虽然中国早已是最早开始拍摄电影的国家,而且早在清末就曾有过电影的尝试,但真正称得上中国电影的历史也不过百年左右。其中发展最快,电影繁荣的时期则集中上世纪中后期。这其中自然离不开通职的制片机构、电影院线和演员,当然,还有一些电影器材制造者。

上世纪40年代后,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在影片的拍摄制作技术、电影艺术成就及电影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而且电影的内容也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像我们今天熟悉的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以及后来的国产优秀文艺片,还有我们怀念的战争、革命历史影片以及成人向的带有情色成分的影片等。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没有独立的电影审查制度,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对社会舆论的导向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控制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性”原则。注意,这里可不是所谓的“性生活”,而是“艺术性”、“思想性”和“真实性”。

其实在我看来这“三性”和“四级”是一回事。只不过“四级”相对更笼统、概括。而“三性”则是进一步具体化。当然,不管“四级”和“三性”,对于电影在内容上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是一致的。

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三届主席——程利顺。

说到程利顺,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熟悉。但他其实很低调,而且主要贡献在电影行政管理方面。虽然没拍过多少戏,但是在1951年1月,文化部电影局成立电影研究院,他担任了电影导演。之后在1956年,文化部电影局和制片厂合并成新的文化部电影局,他任电影管理局导演。

后来为了加强电影专业性管理,在1958年,电影局又把所属的电影制片厂分出独立建制,他和吴雪、谢晋被任命为浙江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厂子里狠抓电影艺术质量,要求演员和编辑要认真研究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甚至一个微妙的眼神……

可惜,那时电影大环境开始注重政治而轻电影艺术,他在浙江电影制片厂当第五任厂长时,因“电影艺术质量标准问题”与上级发生分歧,而因非电影艺术问题失势,于1972年下放到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西街“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3月,他就被调回北京,历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第二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等职。直到1995年离休。

作为电影专家,他曾经说“我不赞成让电影搞综合,电影是艺术品,是工具,更是武器。”显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跟上当时的电影潮流。最终,他只能是以失败而结束在电影的制作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