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怎么练字?

隆瑜然隆瑜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724年,即康熙六十三年,内府刻本《万岁山堂书画谱》刻成。刻此书的原因是,当时《书画汇纂》已经告成,然而其中有错字,时任内府书雕镂工承领的陶焕像在其所书之字上发现。陶焕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当发现《汇纂》有误时,便立即上奏清圣祖康熙帝。于是,命将原稿拿回内府,重新校订。并请康熙帝的七十位王公大臣及博学鸿词等大家担任校订工作,历时七年,方始告竣。因而有“御选定刻”《万岁山堂书画谱》之宝,在此书中还明确记载着“世宗仁皇帝题云:尔书虽学晋、唐,而独自成一家。”此话是对陶焕书法的艺术评价。

清代的书坛较之历来各朝,虽不乏杰出书家,但总的来看,令人眼花缭乱的书体和风格更多来自于“碑”。清初的书风尚古,崇尚汉魏六朝书风和唐初书风,注重从书迹中汲取营养,而晚清风气为之一变,狂怪无序、无法无天,已入顽痴境界,尤以碑学和帖学并驾齐驱为典型。清代的书法正如清人袁枚所说:“少年学晋、唐,老来变篆、隶。”无论书法本身如何发展变化,习书者都应该对经典法帖的临写十分用心。

一、篆艺不遗,诸体皆善

清代的篆书艺术继承了前人坚实的基础,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尽管各人书体和创作风格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法度严谨、讲究笔迹和章法,这与清初各大书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当时清朝国势强盛,书法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书家辈出,书法艺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古代书法的总结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人的篆书艺术受到其他诸体影响,展现出新的境界。从整体上看,清代的篆书艺术风格是趋向朴厚、自然,讲求笔情水墨和笔意,强调书写的韵味,追求境界。这与清人的艺术追求有关。

清代书家多能敏于行事,长于经纶,既守祖宗法度而又勇于创新。他们的绘画题材多取清旷轩冕、山林野趣,风格或苍秀,或疏简,表现出文人闲雅情趣。他们的书法篆、楷、行、草、隶无不善,各体皆精,在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独创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中许多人都是经世致用者,强调“书画非小道,乃士夫之大业”,于是他们的文人画和书法都带有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内涵,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二、内法外悟,艺无止境

关于清代书家艺术风格的成因,笔者认为:康熙、乾隆两朝的大量拓碑和访求遗碑,是清代篆书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当时帖学已趋末路,帖学大师少而无名气较小的书家们难以脱颖而出,但广大书家们又苦于无帖可临,于是便走向拓碑和学篆。康熙帝十分好古,拓碑极为认真,亲自策划、参与,并命善篆书者钱杜、孙志仁、杨镜汀和陶焕等专家详加考证,慎加审订。对著名碑刻,如位于西安碑林的《篆额权量考》等七品以上,均命善书者张照摹勒上石;对无名氏碑刻,如《汉西岳华山庙碑》等四十种,亦命摹勒上石。另外,康熙帝还让曹文埴、梁诗正、庄有恭等重索宋代《大观帖》、元代《兴绪帖》等,不惜重金购得《黄庭经》、《乐毅论》、《礼器碑》及唐人写经等,供臣工观摩学习。由于如此盛况空前,历时七载,拓碑七百种,书迹之多,质量之精,自古未有,从此富于碑帖之益。这对于后来书法家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代篆书的书法风格与唐代篆书风格的差异在于:前者偏重线条的流畅、姿态,而后者线条的质感更强。清人的篆书风格是既师古而又变古,而不是拒之千里、另起炉灶。对于前人的经验,他们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所以清代的篆书名家辈出。他们很少以古人为宗,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铸瑰伟之体,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审美趣味。正是这些特点决定着清代书法的基本面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