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衣服几个扣子?
为什么叫纽扣?
为什么叫纽扣?因为古代人在衣服上装了“钮”,既可以好系也好解开,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所以人们把这称为“纽扣”。到了清代,衣服上大多钉有纽扣。据《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描述:“猛不防,忽一股清香,从衣襟中透进去,仔细一嗅,原是牡丹花的香气,自己恼道:‘若这样,断然没有好事。’遂又移行百步,闻着微香,便又找下一处。”其中有“衣襟”、“嗅”等字眼,说明当时人们穿的都是带有纽扣的衣服,而且,人们可以方便的卸下钮扣,敞怀通风、透气散热。这和如今内衣上的扣子大不相同,如今内衣上的扣子大多都是铆上去的,或机器缝制的的,无法拆卸。
最初的纽扣是用动物肝脏或肠子系上去的,如用丝线或牛皮胶把肝脏或肠子钉在衣服上,后来才有铁制和铜制纽扣。到了19世纪初,有了塑料,才有现在使用的塑料纽扣。
中国传统纽扣:
从古至今,中国服装一直使用纽扣,但其功用却很少有人讨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纽扣除了系合衣襟之外,一直还有“缘边”的功用。例如,西装前身有两粒纽扣,常视如装饰品,很少使用。但从中国传统来看,前襟若有两粒纽扣,则一定有实用的意义。从清代服装来看,使用纽扣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襟角不宜敞开,避免走光。
其实,中国古代服装根本没有纽扣。中国人穿的衣服一般是不用纽扣的。因为中国人的衣服大多是有缝制的,然后用绳子绑住,或者是用竹篮草绳一类的系上就可以了。很少用纽扣。纽扣是从欧洲传进来的。
外国传统纽扣:
至于外国(主要指欧美国家)服装用纽扣的历史,则要追溯到罗马帝国末期,当时,人们用牛鼻子或其他部位上的角质放在衣服上系合,称为“NAUTILUS”,英文中海产贝壳的意思,近代多用金属取代,仍保持原来的含义,即“系合”。
17世纪~18世纪是纽扣发展非常缓慢的时期,由于欧洲君主的束身打扮和宗教斗争影响,人们穿衣服讲究紧身皱折。纽扣在当时只是在衣领上装饰用的。
到了18世纪末,由于统治阶级的休闲宽松习惯和民众反抗宫廷贵族和宗教压迫,服装开始全面变革。男女服装开始普遍使用纽扣,并且以装饰性的多纽扣风格为主。当然,这个时候,纽扣还是铜制的。
19世纪初,工业革命给纽扣制造业带来了一次革命。原来要手工完成的纽扣,被机器完成。从此纽扣产量大大增加,价格也便宜了。于是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