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窑变釉瓶值钱吗?
窑变釉源于宋代钧釉而创始于清初景德镇御窑厂,初为偶然所得,嗣因刻意求工,遂成为清中后期一种盛行的釉色,历朝历代都有制作,清末民国时期多有仿品。
窑变釉是以铁、铜等金属元素为呈色剂,经过窑炉中还原或氧化气氛的作用,使釉面呈现各种奇异的色彩、花纹。因为其在高温烧制中,釉料在瓶身融化后自然流成,色彩多为红、蓝等颜色交融,纹饰像火焰或似云彩,变化莫测,酷似斑斓的朝霞,因而以“窑变”名之。
窑变釉瓶制作始于雍正,在雍正时虽然窑变釉尚未定名,但其工艺已经成熟,成品已具有玫瑰红釉的意味,只是釉色不够纯正。
传世有炉钧釉三牺尊和梅瓶。炉钧釉是一种低温窑变的彩釉。其基本色调为蓝、红二色,色釉表面如大海波涛般凹凸不平,其中蓝釉色底之上有紫红、玫瑰红或海棠红等色点彩,深红处近紫色,色泽幽静,色调艳丽。器物造型新颖独特,规整端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窑变釉以古雅的颜色和瑰丽的纹饰,达到了鼎盛阶段,品种有器身通体窑变和局部施釉窑变两种。通体窑变如窑变釉瓶。局部施釉窑变,就是器物的口沿施以透明釉,俗称“开天窗”,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器物的胎制和窑变釉的色釉。常见器物有长颈瓶、橄榄瓶、琵琶尊等。
清中期民国窑变釉瓶的真伪识别,主要从造型、釉色、款识等几方面判断。清中期的造型规整,线条流畅,民国窑变釉瓶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一脉相承,其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瓶口多外撇,束颈(但不十分细长),溜肩(圆弧有度)扁腹。
清乾隆嘉庆时期由于瓶肚扁,为避免胎体倒流,足部也内收而显得较窄,道光至民国,由于器形变高,瓶腹趋圆,因而器足又变宽。釉色的光亮情况,要观察釉面是否有伤及瓶沿外是否有流釉现象。
真品清早期和民国时期窑变釉瓶,由于施釉较厚,有的窑变较强烈,釉面不平,瓶沿滴釉现象较多,但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釉色透着鲜亮,蓝中含紫,红中带紫,色彩绚丽,斑驳灿烂,色与釉融为一体,给人以热烈之感,非人力所能为,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而仿品则大多采用涂抹红釉伪造其色,虽经淋釉及刷釉等技术处理,有的也烧得较厚,但仔细观看,仍然能发现红釉聚集于釉层上部,与釉不相融合,同时,釉面光亮度差,不鲜亮,无玻璃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