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用的什么铜?
清政府对制钱用铜严格控制,严禁商民私自盗铸。铸钱用铜主要有采铜场采掘、矿洞坑渗出的漏砂熔铸的红铜、回收废钱旧铜等。清初,云南开采的铜矿甚多,其中曲斑山、德钦两地产的优质铜,明末清初就已闻名于天下,如德钦产的紫铜,含有少量银成分。“滇铜京运”,是清政府管理铸币的经济制度和统治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它起始于清初,盛于康熙至乾隆年间,中断于嘉庆、道光朝,至光绪年间才正式废除。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云南每年要运往京、津等地铸钱的铜,竟达180万斤,滇铜运京,有水路与陆路,但主要依靠陆路运输。滇铜京运之路,其实就是明清时内地进入云南的重要商道。清廷规定云南、四川等地应解京的铜一律交给户部以充铸钱之用,但实际到达京师的并不多,沿途大都分给各地铸钱。滇铜除少量用于户部宝泉局铸钱外,主要分给京师附近直隶宝河局及天津、通州、霸州等地私炉和山东、山西各局。
清朝顺治年间铸钱用的红铜,是由滇铜熔化渣滓所铸;也有民间铜器回炉。康熙三年以后的制钱,用“制钱白铜”,据《清会典》记载,“制钱白铜”,由云南、广东、湖南、江西、山西等地所产,由匠人自行采集,每斤耗铜6两、铅4两。每斤铜耗银6分。每100文重5斤。光绪二十年至三十年所铸制钱,铜质较薄,每文减重50%,实重1.25克,折银3厘。光绪三十二年后所铸铜元铜质最恶劣,每文重1.1克以下,折银2厘5毫。铜价高涨时,铸钱不赢利。清代钱币因铸造量大,流传较多,版别复杂,真伪夹杂,历来是集藏作伪的重点。清光绪通宝宝泉局背字小平钱,真品,直径2.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