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是什么意思书法作品?
精气神在中国哲学中本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范畴,它涵盖了宇宙的本原、人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以及艺术创作中的境界状态等多重意义。在书法中,精气神首先是一个生理范畴,书法创作必须建立在人旺盛的生命力和身体健康情况的基础上。其次,精气神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意味着一种审美的气质,审美精神和创作中的一种意境和境界。书法中的精气神常常和宇宙万物发生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宇宙-生理-审美的范畴。
精气神的观念,早在殷周之前就已蕴涵于卜辞记载的自然、宗教和祖先崇拜之中。殷商时人已将“鬼”和“神”作为支配自然、人事的绝对真理与力量,这既是对超人异己的力量的畏惧,更表露出人对自身精神力量的肯定和追求。周代统治者将商代人所信奉的“帝”、“神”转换为“天”。天在周代观念中具有多方面的规定。首先,它是自然意义的天。从周代甲骨文中可知,当时已有关于天象的观察。对天体的探索,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也有反映。其次,天是主宰意义的。周在灭商之后,为适应统治需要,逐步形成了“德天、敬天、畏天、事天”以及“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天德合一的观念。最后,天是德、性合一的至高存在。《诗·大雅·文王》中“天命靡常”的观点,发展到《诗·大雅·板》时便成了“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心,其自作配”。由此,天的意志转化为人的内在德性,天的意志与人的德行融合为一。天既是外在的至上神灵,又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人的德行和性情。
精气神的萌芽和天的观念一样都是在原始宗教观念中孕育的。精作为有形质之物,首见于周代文献。气字在西周金文中多以“气”代指。《诗·大雅·文王》中有“昭兹来许,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句,其中的“祯”即“精”。气字在春秋中期以后逐渐定形。《国语·周语》中有“精不为疾,气不入心,各求其心勿逆于气,民乃康宁”的记载。《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中还记载了史佚关于精气的论说。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也论及了血气、精神对成人的重要性。
“神”,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商代人对“神”的认识和对“帝”的认识一样,认为“帝”、“神”是通灵显化、法力无比的异己力量。周代的“神”是上天意志、神灵的化身和具体体现。
春秋时期,人们对精、气、神的认识,开始由巫术宗教阶段转为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性认识阶段。《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平公病重,太子晋认为:人生有气、有形、有神,神明在体内“出入”变化,变化若和于“阴阳之化”则精神畅快,和于“四时之变”则四体康宁,但若违背“阴阳四时”则会生病、短寿。
精气神的理性成熟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宇宙本原论和人体生命观的精气本原论,逐渐形成。关于精气的生成问题,在当时主要有二元生成说和一元生成说。二元生成说以阴阳家为代表,邹衍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开阖”而生。一元生成说包括五行一元论和精气一元论。五行一元论以儒、墨家为代表。精气一元论主要以道家和部分阴阳家为代表。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精气。精气生成万物的规律是两仪(阴阳)化四象,四象化八卦,八卦生万物。这种生成论也是人体的生成宇宙论,人体的受生成和宇宙万物的生成一样,都是精气之功。人体气化而成形之后,气的出入、升降、存亡,决定着精神、形体和生命的寿夭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