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狮子滚绣球有什么价值?
@马未都 先生曾经谈到过这类东西,在这里给大家引用一下。 在他的《物生》这本书中这样写道“(清乾隆)帝命于广济桥畔建碑亭一座,刻石记述这一壮举;并在原桥旁另修建了五孔石桥,名曰‘广济新桥’。此桥历经多次洪水冲击与两次地震,至今完好无损。” 这一段介绍了这座桥的建造时间和经过,那么这座桥上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呢? 请看图中大桥上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瑞雪昭阳、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孔子问津及狮子滚绣球。
在这些画面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个“狮子滚绣球”图案。为什么这个图案会吸引人的目光,不是因为它的制作多么精巧,而是因为这个图案中的“球”不是圆形的。如果仔细观察图片,会发现这个“球”的形状近似于现代羽毛球的大小和形状。 为什么要特意做成这样的一个“球”形呢?其实这是因为在桥上的这些雕刻作品中,只有这件作品是“动”的。其他的像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甚至孔子问津都是人坐在船上当船行进时所看到的景象,而狮子滚绣球则是岸上发生的景象。
从“狮子上桥”这个构思本身就能看出这是后来的人在建桥的时候把以前的那座木桥上的建筑用石头重新复制下来的结果。而这种以石块来表现木雕的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被称为“拟木”或者“植木”,这种手法在元代的《营造法式》中有详细的记载: “凡假屏风者为植屏,其上横竖作木,分作界方,如宫户之式……其外檐柱头及内外金柱须用假枋子,四面作木,如屋宇之势。” 所以通过这种“植木法”,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在保持了传统风貌的同时又增加了石质的稳定性。这也是他们能够延续和使用几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