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什么木头做木扁?
在紫檀、黄花梨资源匮乏之后,清晚期至民国期间,宫廷和民间制作家具的硬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老红木成为了主流木材。在老红木家具中,木包铁的做法极为普遍,如独板面下的穿带、腿足之间的牙板等,几乎都要借助木包铁来实现整体结构的连接。
相比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中圆润流畅的构件接合,木包铁的方式略显生硬和笨拙,但是在硬木稀缺、选料标准降低的民国时期,借助人工机械力量将不同的构件紧密固定在一起,也是无奈和必需的做法。
明清家具制作在保证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基础上,一直倡导“非必要不破坏木纹”。木包铁的工艺与这一理念相背离,因此清中期之前并不流行,但这也并不能成为断代的法则。从老红木家具中偶尔可见做工极其考究、甚至和传统工艺一样凿挖榫卯相接的木扁,说明木包铁在清中期之后就有了存在。
老红木家具多流行镶嵌工艺,相比紫檀木的深沉内敛,老红木的颜色比较跳跃、开裂翘曲变形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使用木包铁现象会比紫檀家具中多一些,更不用和不耐用、易变形的黄花梨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