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香襄做什么用?
香襄在清代亦被称为“香袋”、“荷包”、“香缨”等,用于装纳芸草、香料等,起到辟秽、驱虫、醒神、避邪、装饰等作用。由于其便于携带,随身佩戴或系挂佩戴,故随时皆可享受馨香之福,可谓“身有奇香”,深受清代宫廷以及民间人士的喜爱。
香襄用途之装饰、避邪,可追朔至先秦时期的“佩囊”。佩囊源于衣袋,最初是系在腰部用以放物品的袋子,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其质地有锦、罗,形式多样。佩囊的装饰纹样也往往带有避邪驱瘟、祈福安康的吉祥寓意。香襄除沿袭了佩囊的装饰功用外,还拓展了芸香、辟秽、驱虫、醒神等养生疗疾功用,而其避邪功用亦随着装饰纹样的发展,内容更为广泛。
芸草、香料等原料在被装入香襄内之前,往往先需经过炮制。炮制方法较为复杂,通常由医药科配方制成,即所谓的“医药之方制,炮、炙、研、罗、罗、镕”。再将制成的原料放入香囊内,制成成品。成品的香襄还应按照服用时间换药,以保证其持续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