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瓶和宋代铜瓶的区别?

童希杰童希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鉴别陈设器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造型,二是纹饰,三是材质,四是工艺。清代仿制的宋代铜瓶,从造型和纹饰上讲,还是很容易区分开的。宋韵清仿,清就是清,宋就是宋,宋的含蓄和清的外露,一眼即判。但清代乾隆朝的仿制品,因其年代较近,其工艺之高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所以在具体区别时还要从材质和工艺上仔细辨别。

宋代为解决铸件气孔夹渣问题,铸工将铜液多次灌注,每次以小坩埚注入,每注一次,型腔内就有一浇口(即冒口),冒口有大有小,视型腔内缺陷情况决定。这些冒口在打磨时不可能完全清除干净,从瓶口、瓶底就能观察到残存的许多眼状缺陷,小缺陷如小米状,大缺陷如高粱粒状。而乾隆仿品为解决上述问题,则采用多次“蘸”铜填补缺陷的办法,且一次用大坩埚“蘸”铜,型腔内仅有一个大浇口,这个大浇口打磨时难以全部去除,从瓶口、瓶底能观察到大的眼状缺陷,且一眼贯穿口底,即所谓“穿套式”缺陷。

因为宋代铸造后冷却缓慢,其铸造组织相对细密,所以,宋瓶的口、底、耳部位无蜂窝状缺陷;乾隆仿品采用大坩埚浇注,且铸造后冷却较快,其铸造组织相对疏松,因此,瓶口、瓶底、瓶耳即流理末端常有蜂窝状缺陷。宋瓶多为锡青铜,有红、橙红、棕红色,火气内敛,呈亚光,质朴无华,庄重沉稳。乾隆仿品多为铝青铜,火气外露,呈橘黄,光亮灿然,多雕琢,富丽堂皇。宋瓶为解决铸造缺陷,多用铜块镶接,耳多为后镶。乾隆仿品常采用“铸套”法,即瓶体用整料铸造,无镶接。

宋瓶常有使用(埋)痕迹,且传世品中多经后人“做色”处理,使宋瓶呈现的“枣皮红”色、“栗壳”色斑驳陆离,锈色自然,包浆老辣,且瓶体有古韵。而乾隆仿品因为年代较近,且大多是乾隆时的活物,少有“做色”处理,故瓶体多呈黄褐色,无古韵。鉴藏陈设器,要不断积累经验,多看实物,多找规律,在具体问题上也可与相同时期的同门类器物作比较。

铜器的断代标准除了器形、纹饰之外,重要的是各历史时期的铸铜工艺特征和不同地域的铸作风格。铸件质量可以从工艺和材质两个方面去把握,而工艺质量主要包括铸件表面光洁度、轮廓清晰度、造型合理度、缺陷处理等。铜器的铸造质量与铜矿冶炼、金属成分、铸型材料、成型工艺、浇注工艺和后加工水平有很大关系。铸工精美、纹饰清晰的铜器,其价格远远高于粗率之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